孩子自我要求高,給爸媽9個教養建議
在情緒課程中,我引導孩子思考,「午餐時間,結果你發現自己忘記帶餐盒時,你會有什麼感覺?」多數的孩子都會回答煩惱,但,其中有個小一女孩回答「難過」,是個跟大家不太一樣的答案,我請她說說為什麼,她說:「因為沒帶餐盒可以跟老師借」,瞬間我懂了,「所以你難過是因為你怎麼會沒有帶呢?」我問她,女孩點點頭。
這女孩雖然在學校表現都很好,但在家情緒就是很多,常常一點小事也崩潰,晚幾分鐘出門就鬧情緒,令爸媽很困擾,進一步了解情境後,了解原來孩子情緒多的原因是「自我要求高」。
很多家長聽到別人的孩子自我要求高,甚是羨慕,但其實,有個自我要求高、完沒主義的孩子,教養起來是不容易的,尤其當爸媽跟孩子個性不太一樣時,就更難體會孩子的心理,孩子覺得大人不懂,就學會不說,反而更容易累積壓力,因此,當孩子沒有好的情緒調節能力,未來就很容易有狀況,尤其近年來大專學生自殺的人數攀升,父母更需要及早引導孩子。
孩子自我要求高,給爸媽的9建議
家有自我要求高的孩子,在教養上,爸媽需要注意9件事:

1.先同理再對話:
這絕對是最重要的一個原則,大人要懂得孩子的想法,就如同孩子認為他沒帶餐盒會很難過一樣,大人接下來要做的,不是叫他幹嘛難過,或這有什麼好難過的,而是同理他的難過,但也告訴他,不要太難過,因為當有情緒時,很容易接連做不好事,所以可以有情緒,但盡量小一點,別讓情緒影響了自己其他事。
2.建立現實感:
大人在引導孩子的過程中,很容易讓孩子覺得只要努力就能成功,這對一般孩子沒有問題,但對自我要求高的孩子就要注意了,因為世界上有很多事不是努力就能成功,像擲骰子,真的能想擲6點就是6點嗎?這是機率問題吧!因此及早讓孩子知道不是每件事情都可以掌控很重要。
3.經常分享感受:
爸媽在跟孩子互動時,要多說說自己的想法與感受,大人習慣說,孩子才會學到怎麼將自己的情緒說出來,也才不容易誤解爸爸媽媽的想法,誤以為爸爸媽媽也是期待自己要很優秀的。
4.回應態度認真:
這類孩子有時很悶,社交上顯得較畏縮一點,因為他們很擔心被嘲笑,可能連開口詢問大人都有困難,因為怕自己是不是問了笨問題,或者老師剛有講,只是自己沒聽到,問了反而會被罵,因此不太開口。所以當孩子開口時,建議都要認真地回應,建立正向的經驗,打破他們擔心被笑、被罵的想法。
5.多做預告演練:
這類孩子往往很喜歡做好計畫,喜歡掌控局面,所以當計畫突然改變時,容易有情緒,因為很擔心後面的計畫也都全被打亂,自己會無法掌控,這也是為何晚出門的幾分鐘孩子都會鬧脾氣的原因,千萬別在當下跟他說你鬧脾氣不是害大家更晚出門嗎?這會讓自我要求高的孩子覺得自己又做不好,更加崩潰,所以他們需要被教「彈性」,多跟孩子做預告以及各種情況的演練,讓孩子有多種預備方案與解決策略,想法有彈性,就不容易因為改變而有情緒。
6.建立紓壓活動:
這類孩子情緒調適能力相當重要,較他們不要多想,不要這麼在乎,其實有點難,與其如此,倒不如教導孩子,有壓力的時候是什麼樣的感覺,例如覺得心裡悶悶的,肚子緊縮,手會想要一直扭轉、摳手……等,學習自我覺察,而當有這些感覺時,可以怎麼做讓自己比較舒服,從校建立孩子這個習慣,例如有些孩子畫畫會比較舒服,有些孩子是手作,有些孩子是運動,有些孩子是去沖澡,有些孩子是找人說話……,以上都行,重點是要建立這樣的連結。
7.避免誇獎結果:
告訴孩子,重視過程,不要只重視結果。也告訴他,標準不是只有一個,標準也不是只有數字。當然大人平時給獎勵或讚美時也要注意這一點,不能讓孩子覺得大人是很注重輸贏、成敗等結果的。
8.避免冗長說教:
這類孩子對自己要求已經很高了,如果大人還要冗長的說教,會讓他們覺得自己在大人眼中還是不夠好,會更有壓力及情緒,建議做錯時,提醒就好,並確認孩子知道下次怎麼做即可。
9.避免錯誤安慰:
留意用字遣詞,因為孩子容易錯誤解讀,例如考試考不好,大人可能會說,「沒關係,下次再努力就好」,孩子會聽成大人也是期待他要考好的,或者是大人回答「沒關係,盡力就好」,孩子可能會覺得「怎麼我已經盡力了還這樣做不好」,總之,安慰時,大人盡可能不要跟著這類孩子的情緒走,可以做出反差,例如「我覺得這分數很好呀!」,就算是要安慰,也要把自己的想法說完整,以免孩子誤會。
延伸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