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為何都不理人?原來是「共同式注意力發展」有問題!
很多爸媽常常問到,「孩子都不理人、叫他做都不配合,該怎麼教?」這是一個很常見的教養難題,尤其是兩歲不理人真的很多,也讓大人很是困擾!
其實孩子不理人,不配合大人,可能受三個原因影響!第一個是受年紀影響,第二個受社會化大腦發展影響,第三個是受教養方式影響。詳細的原因與解方,讓我們一起來看!
你家也會嗎?孩子不理人的常見10種行為
1、叫他常常都不理人
2、對大人的話愛理不理
3、兩歲不理人
4、常常顧著做自己的事沒在聽
5、不肯跟人打招呼
6、選擇性聽不到
7、眼神都沒有交流
8、教他講話就是不開口
9、告訴他說要怎麼做都不聽
10、指令不配合、有時在學校也會
兩歲不理人就是自閉症嗎?孩子不理人 原因大解密!
1、年紀因素
孩子不理人現象在2歲~3歲是高峰。這個時期,孩子正處於語言和社交能力發展的關鍵階段,因此可能會表現出不理人的行為。其中一個原因可能是孩子還未完全掌握語言表達能力,無法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意思,因此可能會選擇不回應他人。
另外,孩子在這個時期可能正在經歷情感上的挑戰,例如分離焦慮、緊張或壓力等,這些情緒可能會導致孩子不願意與他人互動。
2、大腦社會化發展因素
孩子老是狀況外,都不理人時,其實也和他們的大腦社會化發展有關,也就是他們的共同式注意力(joint attention)發展出現問題!
什麼是共同式(共享式)注意力呢?
共同式注意力也稱為共享式注意力,是指孩子在和他人進行互動時,能夠關注同一個物體或事件的能力。這種能力對孩子的社交發展和學習都有極為重要的影響。共同式注意力差的孩子,常會活在自己的世界裡,不理人、團體不能進入狀況、抓錯重點,容易東張西望。
共同式注意力發展的過程
孩子的共同式注意力發展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寶寶6~8個月,就有共同注意力的發展,他們會注意看大人在看那個方向,然後朝著大人看的方向看過去,接下來他們能夠清楚知道大人到底是在看什麼,接近1歲時,孩子不僅是跟著看,還會再看回來看大人的眼神,以做確認。
1歲後,孩子也會用手指比的方式,去吸引大人看,不到1歲半,就能夠用比或聲音來引起大人注意看,而且會來回確認大人有沒有在看。這時也就是共同注意力發展開始穩固。
在這個過程中,孩子需要不斷經歷和練習,才能逐漸掌握共同式注意力的技能。
共同式注意力發展障礙對孩子的影響
共同式注意力發展障礙會對孩子的社交互動、情緒調節、學習等方面產生負面影響。例如,孩子可能無法與他人共享注意力焦點,無法有效地進行社交互動,造成孤立和孤獨感;同時,孩子可能無法有效地調節情緒,產生焦慮、抑鬱等負面情緒;此外,孩子的學習能力也可能受到影響,例如無法有效地理解教師的指示和課堂內容。
改善辦法
(1)日常生活所有互動,都要確認孩子有跟大人眼神對視,大人要盡量配合孩子的身高,讓孩子容易眼睛看到大人,而大人給孩子玩具時,也盡量將玩具放在大人的眼前,讓孩子拿取玩具時,也會習慣朝著大人眼睛的方向看。
(2)大人要用誇大的方式互動,想盡辦法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多用好笑的表情或有趣的聲音來爭取孩子看久一點。
(3) 肢體互動容易引起共同注意力,例如按摩、搔癢或童謠,炒蘿蔔炒蘿蔔切切切,配合肢體動作,孩子不僅容易注意到大人,有時孩子自己也會主動玩這樣的遊戲,換他引起大人的注意力。
(4)玩「多人遊戲」,例如:足球合作的主題遊戲,這類孩子需要在有很多人的情境下練習,才不會玩法很自我
(5)玩「桌遊」,桌遊要去觀察別人,有共同的規則,不能只關心自己的,是社交互動的基本入門款
3、教養方式影響
研究發現,親子互動過程中,父母的回應能夠提升孩子的參與。所以其實大人的教養方式,也會影響孩子在共同式注意力的發展。在與小小孩互動過程中的要點:
(1)減少控制的語氣:有些爸媽可能會覺得,孩子還小不知道怎麼玩,所以就會想掌控孩子應該怎麼做、怎麼玩才對?其實我們應該要減少控制的語氣,不急著下指令,因為孩子都是可以感受到的。我們可以先觀察孩子進行遊戲的方式,再加入他的遊戲陪他一起玩。
(2)專心陪孩子玩:孩子正在發展共同式注意力的過程中,會需要有大人陪他們,讓他們模仿與學習社交互動。
(3)語言雙向互動:大人要避免只是單向的跟孩子說話,偶爾停下來換孩子們說,也是訓練他們的表達與人際社交。
4、自閉症(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自閉症的孩子,的確在社交溝通與社會互動的發展上,會出現明顯的困難,主要會有下面四種情形:
(1)社交情緒互動異常,雙向溝通有問題
自閉症孩子在處理社交人際的大腦核心區域,其功能連繫不全,因此在同理心的發展、注意力、情緒上都會有明顯的困難。
像他們在團體中,孩子因模仿力較弱,無法注意到大家正在做甚麼事、玩甚麼活動(共同注意力),也欠缺與人的眼神注視,且社交技巧差,常會被邊緣化。
(2)語言及非語言溝通差
自閉症孩子在理解他人言語、肢體動作、表情上有困難,因此在這些非語言的溝通表達上,常會有挫折。
即使有口語的表達,也會發現孩子使用的語句較為簡略、缺乏變化及想像力(缺乏假扮性遊戲的語言內容),也缺少情感,常會出現如鸚鵡般仿說、電報式語言(句子的組成多為名詞)、代名詞反轉(像蠟筆小新說「你回來了」)等現象。
(3)發展人際關係缺損,對人缺乏興趣
自閉的孩子,因他們缺乏與人的連結,欠缺與人情緒分享、情感交流的能力(例如不會因為完成一件事很開心得意的看著媽媽),因此很難與人建立親密感,對人也會較缺乏興趣,在大人看來就會覺得他們都不理人,其實他們不是故意的。
(4)侷限、重複的行為
自閉症孩子對於遊戲、生活習慣有自己特別的規則和興趣,且缺乏變化,甚至會對變化產生極大的情緒反應,無法接受;自閉的孩子也可能對於按按鈕、開關門、旋轉物品(所以孩子普遍很喜歡玩車子的輪子)等重複性的行為特別著迷,也可能會出現搖晃、旋轉身體、拍手等的刻板行為,或者可能特別喜歡數字、符號或發光的東西等。
參考文獻:
Mundy. (2018). A review of joint attention and social‐cognitive brain systems in typical development and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The European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47(6), 497–514.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