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用調皮當藉口!出現這3行為可能是過動症!
你是否也遇過這樣的情境……
「上課時,小朋友都在注意老師的引導,只有我們家小孩一直跑來跑去……」
「整天動個不停,玩具玩不到幾分鐘就要換,連吃飯都坐不住……」
不僅旁人,連自己都忍不住懷疑,孩子會不會是過動呀!上網google,專家總說年紀小孩子本來活動量就大,過動通常至少要5~6歲之後才能診斷,可是等到確診不就太晚了嗎?到底有沒有辦法及早知道我的孩子是過否過動了呢?
6歲前不調整「不專心」及「好動」,青少年時期問題行為多
近幾年來,經常有許多小一小二的家長來找我求助,孩子在班上有嚴重的問題、社交衝突,甚至被班上的其他家長抗議,才發現原來自己的孩子是過動兒。
這真的很可惜,幼稚園時被當調皮,就這樣錯過早期療育的黃金時期,到了小學,孩子自己都感受到被同學、同學家長甚至是老師貼標籤時,那種負向的情緒反彈,你能想像有多嚴重嗎?
雖然在2~3歲的幼兒時期,大多數的孩子真的很難專注地玩,但其實真正注意力缺損過動(ADHD)的孩子,他的行為表徵還是會不一樣。
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曾指出,2~3歲的孩子就可能表現出ADHD的特徵,而其症狀可能會從幼兒時期一直影響到青少年或成人,因此如果能早期辨識出注意力缺損的症狀,然後早期進行療育是相當重要的。
與其長大再用藥治療,不如從小訓練心智與大腦
ADHD的核心症狀,就是分心、過動和衝動。4歲前的孩子,各方面的發展正在快速進行,行為變化很快,因此很難將孩子的行為具體描述在ADHD的診斷標準(DSM-V)中。
僅管注意力短暫、衝動、易發脾氣、活量高都是在發展階段可能出現的過程,但沒有ADHD疑慮的孩子,你會發現適當的時候,他總是能夠靜下心來聽聽故事或看看繪本,他們也能夠坐下來拼拼圖或者把玩具收拾好。
相較之下,如果是有ADHD疑慮的孩子,你會發現他比較沒有辦法專心或靜下心來完成一件事,他們常表現出比較極端的行為,像是破壞活動或破壞社交關係。
有ADHD疑慮的幼兒,其行為表現可能有:
一、專注力持續過短、易分心
大多數的家長都能區分出什麼是不專心,以學齡兒童而言,其表現可能有
1.不容易專注於一個活動,例如好好畫幅畫、寫幾個字都分心
2.很難專心或注意聆聽一段時間,例如團討時發呆分神、玩手玩衣服玩線…..
3.別以為這只是孩子在感到無聊的反應,通常在開始活動沒多久,就早已出現分心的狀況
4.因為容易分心,所以常常沒聽到,因此指令總是要給好幾遍
5.就算有聽見,但對於指令或訊息的處理整合仍是有困難的
6.但偶而你會發現,對於特定有高度興趣玩具或活動,他們還是可以專注於其中。
其實,以上表現對於2~3歲的兒童,也有可能是正常狀況,因此必須是和同儕相較起來有明顯不同,才需要進一步確認。
二、衝動過頭、總是很急又記不住教訓
過分的衝動行為包括:
1.對他人總是表現相當不耐煩。
2.和同儕一起遊戲時,總是拒絕等待輪流
3.別人在說話時老愛插嘴
4.經常在不恰當的時間點,脫口而出自己的評論
5.總是很難控制好自己的情緒
6.容易激動爆發
7.會直接闖入他人正在進行的遊戲,而不是先詢問是否能夠加入
(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