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過多零食會嚴重破壞學習力,別再說吃一點也沒關係!
孩子在家無聊就會吃零食、甜食,尤其小孩最愛的洋芋片、玉米棒、糖果等零食,其實都含有高糖、高鹽、人工合成色素,吃多了對健康真的不好。
零食就是零食,幫孩子找藉口最糟糕
在養孩子的過程中,最擔心的是主要照顧者,常常合理化一些不太正確的教養行為,例如讓孩子吃零食。常聽到的有:
1.這是日本的餅乾耶!這是哪一國的糖果耶!!~~~
=>那又如何?還不是一樣是零食?而且還不是一堆色素、香料、防腐劑…有時候標示,反而會因為他來自國外及進口,我們就忽略去看,根本沒有比較好。
2.就是因為正餐都不吃,所以孩子肯吃這些餅乾零食,比什麼都不吃還好~~~
=>這是倒果為因的做法,零食通常高鈉又很香,所以當然很容易吸引孩子的味覺,但吃多了,習慣了,正餐又怎麼會吃?所以正餐吃不下,其實是因為知道後面有零食可以吃。
3.哪有什麼不能吃?你們小時候還不是都這樣吃長大的~
=>這真是一個隔代教養大大的迷思。
第一、我們小時候,哪有這麼多零食的種類?
第二、我們小時候的零食,哪有像現在的零食,加入這麼多複雜的東西?
第三、現在都變相成由孩子來決定吃什麼的,挑食行為嚴重,我們小時候,有什麼就得吃什麼,教養環境大大的不一樣了。
一直供應零食,正餐吃不好
有時候大家都放錯焦點,像是關心自己在正餐內加的鹽會不會太多,對調味料挑斤減兩的,就怕孩子吃太鹹。
其實,不斷讓孩子吃零食,這些東西裡都加了一堆人工色素或化學添加物之類的非天然物,才會讓孩子味覺失調,結果正餐變得一點都不好吃,也吃不下。
這不是愛,是「礙」,這種情況是一定要禁止的,完全沒有任何討論的空間。
有一些研究發現,孩子到了四歲以後,對食物的喜惡變得很高,是挑食的高峰。
其他的臨床觀察還發現,這個階段的孩子零食餅乾吃最多,會嚴重影響孩子味覺的判斷,飯原本沒什麼味道,自然他們就越來越不愛吃了!
關於零食歧見,大人間的有效溝通術
關於教養者間不同的歧見,可以用下面這些科學的角度向對方解釋。孩子習慣吃糖,會更嗜甜。
留意偶爾吃零食的「偶爾」頻率太高。糖攝取太高,孩子會容易生病。理性溝通,破除迷思很重要。
過量的糖會影響免疫力
根據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一天攝取100克的糖(相當於八茶匙的量),白血球的殺菌能力就會降低40%,甚至會持續五個小時。
這是因為我們的白血球戰鬥時需要維生素C幫忙,但糖會和維生素C產生競爭,造成維生素C和白血球的結合減少。
白血球的戰鬥力被糖害到節節敗退,之後人體可能要花好幾小時的時間,才能讓維生素C達到理想的濃度,白血球的戰鬥力才能提升。
很多家長會認為專家危言聳聽,才不可能吃到這麼高的量。其實在連續假期或過節慶的時候,孩子的飲食仍會出現這類的偏差行為。
另外,如果孩子本來維生素C就攝取得少,就算糖攝取不多,但始終都是多了個對手來攪局,白血球的防禦能力一樣是會下降的。
吃糖會影響專注力、情緒行為、學習力
已經有不少研究指出,吃進太多的糖,大腦會如臨大敵般,免疫反應開始生效,破壞大腦的認知功能,包括學習力和記憶力。
攝取高糖零食後這些精緻糖進入人體很快就會影響血糖濃度,導致胰島素大量分泌,造成低血糖,如此會刺激腎上腺素分泌,導致神經過度興奮,產生注意力不足、躁動的行為表現,營養的失衡也會造成情緒管控下降。
甚至已經有研究發現,攝取高糖零食或維生素C攝取不足,是可能造成孩子有注意力缺損過動症的兇手之一。
早在我第三本書《跟著王宏哲,早期教育SO EASY》裡,光飲食就談了十八個章節,教你如何引導孩子吃正餐,而不要碰太多的零食。
當糖類太多,孩子焦慮緊張、不專心、躁動時,被認為是過動兒,這是本末倒置。因為飲食本身就不對了,這是不對的判斷。若飲食的行為正確,孩子的學習力、專注力就會上升。
(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