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兒童交通事故,發生在過馬路!三步驟讓孩子安全過馬路
每次看新聞,總有一兩則跟兒童交通事故有關,例如當孩子已經乖乖守規矩,卻仍在馬路上被撞倒,或是孩子從馬路的對面突然直闖車陣中、在街道上玩耍奔跑發生憾事,更常聽到的是孩子在車輛後方逗留,而被自己的親人倒車壓到。家長該怎麼做,才能減少兒童交通意外?
穿越馬路事故多,三步驟讓孩子安全過馬路
根據調查,9成兒童交通事故都是發生在過馬路的時候,2到5歲的小孩特別好動也不懂馬路的危險性。孩子需要學會過馬路,而不是從小開始保護;越小落實安全教育,越能建立正確的安全行為及觀念。
1、避免站在人行道邊緣:因為大型車輛轉彎時常因為視線死角發生事故。
2、舉手過馬路:身高較矮的幼童過馬路時也可以舉手增加身高,讓駕駛更容易察覺。
3、牽緊孩子的手過馬路
馬路如虎口!如何訓練孩子乖乖牽手?
很多家有2-5歲幼兒的爸媽跟阿公阿嬤,也很常跟我反應一個現象,就是孩子帶出門,就要衝衝衝,沒什麼危險意識,喜歡遠離爸媽一下。
可是有時候馬路上車很多,又擔心跑到你看不到的地方,所以需要不斷的吼吼吼,偏偏孩子們逮到出門的機會,又不給牽牽手,覺得被束縛的感覺很難過,這該怎麼辦呢?用這些方法來訓練孩子牽牽手,保護孩子更多安全,大家可以試試看:
1、設定目標解決孩子的沒耐心
因為2-5歲的孩子喜歡衝來衝去的前庭刺激,喜歡跑也是理所當然。我帶孩子出門,他們牽手時如果沒有耐心,我會設定目標,跟他說,「我們還有多久就到,那裡就安全了,我會讓你好好跑」;「我們牽牽手60秒或唱一首歌,一下子就到了,先牽牽手,媽媽說到做到!」
2、假裝讓孩子帶領及指揮
這個年紀的孩子,指揮慾及控制慾很強,被牽牽手,孩子會覺得是一種禁止,渾身不對勁,所以會用情緒來抗議。我會逆向操作,如果是去常去的地方,我會跟孩子說,「我怎麼突然忘記要怎麼去了?你是小幫手,可不可以牽牽爸爸媽媽去,我現在好需要你喔!」,讓孩子覺得是他來牽你,而不是妳強迫去簽他,孩子牽手的動機會比較高。
3、賄絡獎勵法
我會給孩子一個專門的等待及忍耐的集貼簿,如果孩子成功的跟媽媽牽牽手,回來就可以及一張牽牽手貼紙,訓練等待的個性,是我認為現在孩子最需要的,所以我會給孩子雙倍的鼓勵,讓孩子從鼓勵及獎勵中,了解這個行為對爸媽來說的重要性。
4、民主的限制法
針對比較小的2、3歲孩子,下來就想衝出去,其實可以簡單建立一個原則,「如果在馬路上,你想下來走,當然可以,但是要手牽牽;如果你手手不牽,就得回手推車或被爸爸媽媽抱抱,你自己想好」。這種小小民主的限制,這個年紀的孩子一定可以懂,爸媽必須有耐心陪著孩子多多練習幾次。
5、感覺溝通法
如果是針對4、5歲以上比較大的孩子,我會建議多跟孩子溝通感覺,孩子會內化到自己的行為,潛移默化的養成牽手的習慣。例如:「我覺得跟你牽牽手,我覺得好舒服喔!跟抱抱一樣!」;「我好擔心你不小心被車車撞到,那我會很難過,所以我想牽牽你的手,而不是要限制你。」;「我好擔心你跑走就迷路了,很多孩子曾經這樣,那我們兩個一定都會緊張的不得了,我不希望那樣。」
6、轉移注意力法
幼兒有時需要用轉移注意力的方式,或許會更有用。例如,「我好喜歡你跟我牽牽手,因為我覺得你是我的乖寶貝,而且牽牽手一起走走的時候,我們可以講故事,我們可以一起唱歌」;另外,也可以跟孩子說,「我的手手好冷喔!我們牽牽手,你可以讓爸爸媽媽很暖活,謝謝你當我的小小暖爐!」
每次有事件剛發生得當下,大家帶孩子出門在外,都會格外的小心謹慎,但「你給我牽手!現在很危險」,或許會讓孩子來牽你,但危險是什麼?對孩子實在很抽象,而且孩子還會越來越討厭跟爸媽牽牽手,一但逮到機會,更是橫衝直撞的,這豈不是危險大增?希望這篇對大家的教育,會有實質上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