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理孩子的行為問題,預防勝過事後處罰
有媽媽問,孩子愛生氣,到底要怎麼教,孩子才知道下次不可以亂生氣。我說,問錯問題了,應該要先教的是,如何避免孩子出現「亂生氣」的行為。這兩件事看起來很像,但介入的時間點不一樣,前者是在孩子出現「亂生氣」行為後,教導他下次不能再犯,後者是在情境當下,教孩子避免出現「亂生氣」行為。
我們的大腦很厲害,它會將我們所觀察到的、知覺到的經驗,儲存於記憶系統中,經過一段時間,當有類似的刺激出現時,會將記憶系統中的感覺經驗取回,而付諸於實際行動,所以從小犯錯會被打的大人,當孩子犯錯時,也很容易直覺地提取過去的經驗,而打孩子;或過去曾因失控而吼罵孩子的大人,下次再遇到類似狀況,大腦就會很快反應,不自覺地又吼罵孩子。當這樣的連結越深,錯誤的行為就容易一直出現,因此打破連結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那就是預防。
預防不會是要大人退讓吧!?不是,預防的主要目的,是要減少大腦錯誤行為的經驗,增加正向行為的經驗,孩子的不同行為問題有不同的做法,一起來看看~
1.易動怒的孩子,先演練情境很重要
孩子容易生氣,常和過度解讀對方的意圖有關,例如對方只是看著孩子笑,孩子就覺得自己被嘲笑,因此教導易動怒小孩,可以先跟孩子演練即將發生的情境,例如等等要去親子館,預期會有小孩搶玩具或碰撞的情境出現,爸爸媽媽可以先用情境演練的方式,讓孩子先練習在這些情況發生時,該怎麼做。
2.愛動手的孩子,先練習表達很重要
愛直接動手的孩子往往不是不會用講的,而是情急之下,腦袋就是一片空白,如同前面的方法,爸爸媽媽可以針對接下來的情境,給予讓孩子先做心智模擬,將適當的表達方式多練習幾次,那麼在情急的當下才容易派上用場。
3.沒耐心的孩子,先給小任務很重要
無法等待、沒有耐心的孩子,與其讓孩子耐心用完後在盧在歡,倒不如在孩子還很平靜時,彼此先思考,在等待或覺得很無聊的時候,可以玩些什麼小遊戲,爸媽也可以先準備些小任務,減少孩子因陪耐心而情緒失控的情況出現,這樣的作法,其實也同時在教孩子,當覺得自己無法等待、快失去耐心時,可以做些什麼事。
►推薦閱讀:耐心不是天生的!孩子個性急這樣教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