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什麼都長大就會好!3-7歲是決定有沒有扁平足的關鍵
扁平足的分類
通常會將扁平足分為「可逆型扁平足」和「僵硬型扁平足」。其兩者的差異如下:
可逆型扁平足 | 僵硬型扁平足 |
韌帶過鬆、肌肉力量不足等原因引起 | 足部骨骼異常所引起 |
較常見 | 較少見 |
踩地時(承重時)足弓高度較未踩地時低,且可以用手推出足弓 | 足弓高度不因承重與否而有所改變,且無法用手推出足弓 |
較少伴隨骨骼結構方面的異常 | 常伴隨骨骼結構方面的異常 |
治療方式包括運動、拉筋、鞋墊製作等保守治療,較少有手術的需求 | 基本上以手術治療為主 |
造成扁平足的原因
一般會將扁平足的成因,分為先天性與後天性,其中以先天性成因較常見。
◆ 先天性成因:
(1) 先天性韌帶過鬆,因此在承重時會有內縱足弓塌陷的現象,但未承重時,足弓是看得見的。若是全身關節皆有活動度過大的現象,則可能有良性關節過動症候群。
(2) 因為大腿或小腿的骨骼結構異常所導致。
(3) 遺傳因素:可能會增加扁平足機率,但非絕對。
(4) 一些疾病造成肌肉張力過低,導致扁平足。
(5) 足部骨骼結構異常(如:跗骨黏合)。
◆ 後天性成因包括:
(1) 缺乏運動導致足部肌肉的肌力與肌耐力不足,以致於無法在活動時維持足弓應有的高度。
(2) 體重過重也有可能會提高罹患扁平足的機率,但尚未有足夠的研究證實。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