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頻尿及尿濕,父母不知道的心理因素
*通常心理因素是導火線,例如學校適應、課業挫折或被欺負、感到壓力,另外父母爭吵離異、家中成員有人去世、或有新的手足、轉學也都有可能造成。
小兒頻尿,爸媽跟老師怎麼做?
從影片中,我們可以看到大多數老師和家長的處理方式,你也中招了嗎?
但,不知道你有沒有同理到片中孩子的感受,他的壓力其實很大!!在有壓力的狀況下,更容易造成小兒頻尿問題,因此家長和老師的冷處理就變得很重要。
媽媽認為孩子可能遇到問題,想跟孩子一起討論解決的策略,殊不知這樣卻強化了孩子的壓力;而老師的觀念有一點也是錯誤,其實對於頻尿的孩子,他們不一定是沒有尿乾淨,而是可能他的膀胱太過敏感了,醫學上稱為「膀胱過動症(overactive bladder)」。
![]()
兒童有膀胱過動症的比例大約是15~20%,男生比率較高,隨著年齡會逐漸下降,5歲大約23.0%,到了13歲約會降至12.2%。
如果真的是膀胱過動症造成的頻尿,那麼白天膀胱的容量訓練、給予足夠的時間環境將尿排空就很重要。
另外控制飲水量,白天規律喝水,越接近睡前就儘量不喝,會刺激排尿和頻尿的飲料也應盡量避免,例如含咖啡因、巧克力、柑橘類或碳酸飲料等等。大約有50%的孩子經由這樣的行為介入,都會有不錯的改善。
頻尿找不到原因? 可能是壓力、焦慮在作祟
![]()
要改善心理因素的頻尿,重點當然就是解除壓力源了。片中的例子,其實也許媽媽和老師自然看待,反而才是正解,因為孩子自己也會對於頻尿感到懊惱的,大人越不將頻尿看成一回事,孩子也就會越不在意,就心理層面而言,反而壓力解除。
因此建議大人可以先都靜觀其變。真正該注意的是一開始造成頻尿的導火線,如前面我們提過的環境適應、課業壓力……等等,陪伴孩子調適這些壓力源,幫助放輕鬆,才是最重要的。
最後提醒各位爸爸媽媽,小兒頻尿症是不會有其他症狀,所以孩子不會抱怨尿尿有疼痛或者是有灼熱感,一般在7~12個月後會自行恢復。但如果孩子在經過行為的治療,和環境的改變之後,還是不能解決他頻尿的問題,或尿尿時有不舒服的感覺,尿液混濁,就建議盡速找泌尿科醫師做進一步的檢查唷!
延伸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