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孩子不乖!2歲就像青春期,是父母很難懂的時期
有個2歲多女孩的父母問我:「小孩到2歲後,變得很愛尖叫、説不要、什麼都要自己來、用哭的,到底要怎麼讓他聽話?」
我一聽到「要他聽話」,就知道爸媽一定完全被吃的死死,因為2歳特徵是,人家愈要控制他,他就反彈愈大。
這時候,大人就會出現以下幾種錯誤的溝通方式:
❌1、孩子犯錯,大人馬上就去跟孩子講道理
❌2、常很急的去對孩子説“不行、不行!這個不可以~”
❌3、孩子説“不要”,大人會不耐煩:“你到底要怎樣?”
不騙你,以上真的全錯!!!來看看這篇,如青春期一樣難懂的2歲時期,爸媽到底了解多少~
2歲不同的特徵,該有不同的攻略:
1、愛説不要的2歲:
爸媽千萬不要順著孩子的話,一直問他「你到底不要什麼?」,孩子會覺得大人都不懂,結果只會更歡。
2、愛哭、愛生氣的2歲:
對於2歲的哭鬧,跟其他年齡處理的方式不同,因為2歲變的精明,不能像1歲一樣唬弄他,所以不能全部忽略,溫柔堅定的講完一次你的原則,就不要再繼續激怒他。
3、好動坐不住的2歲:
不要把2歲以後的孩子,整天關在家,孩子會跑會跳後,就需要足夠的感官刺激,活動量不夠,會造成大腦情緒失調,反而更不聽話。
4、什麼都要自己來的2歲:
孩子2歲後,自主性會突然變很高,少命令、多給選擇,訓練他幫忙一些簡單的事並讚美他,孩子會為了要討賞,而更聽話。
我舉一個例子:恩恩2歲,他看到一個很想要玩的玩具,被另外一個小朋友拿走,正要去把玩具搶回來的時候,恩恩的爸爸、媽媽出手制止恩恩:「怎麼可以搶玩具呢?」接著就把恩恩的手撥開,停止他搶玩具。這是一般家長常會處理的模式,接著孩子也會出現這樣的情緒反應……
恩恩就倒在地板上哭鬧:「不要、不要。」
從大人的角度來看,我們只是去制止孩子做「不要搶玩具」的行為,孩子的反應怎麼這麼大?有這麼強烈的情緒產生?
2、3歲小孩有這樣的行為,是因為在他的眼中,只有那一個目標(玩具、點心……),大人卻一直拼命去解釋(或指責)搶玩具是不對的、路倒哭鬧是不對的;當父母與孩子的立場不同,就會沒有交集,產生無效的溝通;所以,針對孩子的問題點及需求,找到最適當的溝通方式,才是最有效的問題解決。
顧著講道理,孩子情緒更強烈-面對魯小小的三步驟
(1)瞭解孩子行為背後的「目的」
當孩子正在哭鬧、生氣、不理人的時候,先忍住自己也快爆發的情緒,試著瞭解孩子隱藏在情緒下的動機,再溝通,才會有效。
(2)當你在「講道理」時,孩子不一定能順利解讀妳的本意
2到4歲的孩子,同理心正在發展卻又不是那麼成熟,處於「似懂非懂」的時期,所以會特別歡、講不聽。這時候最容易讓爸媽理智斷線呀~
但請注意,孩子不見得懂你口中的「搶玩具」是什麼意思,他心裡會覺得:「我就是想玩玩具呀!為什麼一定要讓人家呢?這明明就是我先拿到的……」又無法好好表達時,就會一直說「不要!」這時候你說再多都是枉然!
所以,你可以試著站在孩子的立場,轉移他的注意力:「寶貝你看,旁邊還有很多玩具我們沒玩過,要不要試試看別的?」
或者嘗試跟孩子說:「咦?弟弟好像也想跟妳一起玩,我記得這玩具多一點人更好玩耶!它還有很多玩法,要不要試試看?」
這時期真的很考驗爸媽的耐心,不過試了幾次後,當孩子的同理心漸漸發展出來,他就能開始去分辨什麼是搶、奪、偷,並可以練習分享。
(3)太常使用「負面語言」
小心!火上加油,會讓孩子的負面情緒延宕越久:當孩子還不能理解什麼是「搶」,這些都是我們定義的行為。
而這時候的教養語言就會出現很多禁止、負面的內容:「你不可以、我教過你為什麼還要這樣呢?」這種教養方式我把它取為:「火上加油法」。
(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