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咬指甲」,其實是一種生理及心理暗示
來諮詢的媽媽說孩子很愛咬指甲,咬到都不用幫他剪指甲,叫他不要咬都講不聽,該怎麼辦?其實這是兒童時期常見的習慣,通常是用來讓自己感到舒適愉悅、減壓,甚至也被認為是一種衝動控制異常的行為。
孩子咬指甲,是因為有壓力?
嬰兒時期把手放在嘴裡是很自然的反射,接著過了口腔期(2歲左右),就不該會再有常把手放到嘴裡的行為。
咬指甲的行為通常在3~4歲時開始出現,隨著年紀增長逐漸增加,到青少年時期達到高峰,接著逐漸減少。
根據研究發現,7~10歲的兒童有28%~33%有咬指甲的行為,19%~29%的成人有咬指甲的習慣。
在大多數的情況下,咬指甲、吸手指看似只是美觀的問題,但根據最新的研究發現,這樣的習慣會讓大量的細菌進入人體,尤其是咬指甲,甚至還有可能造成下頷關節疼痛或牙齒咬合問題,因此值得重視。
孩子為何會咬指甲呢?注意4心理原因
目前推測孩子咬指甲的主要原因:
一、活動量不夠多
二、感覺統合異常
三、無聊或正在處理困難的事情而需要打起精神
四、孩子感到焦慮和有壓力,無法宣洩
甚至也有學者推測成人時期的吸菸或咀嚼口香糖習慣,和兒童時期咬指甲是有關連的。當然孩童也可能會從家中遺傳,或透過觀察父母或兄弟姊妹,進而學習他們的咬指甲行為。
如何幫助孩子改善咬指甲?
根據2014年Zawoyski等人的研究,提供觸覺和口腔的刺激,能有效地減少咬指甲的行為。詳細的做法如下:
(1)轉移注意力:
使用忽略的方法,鼓勵他從事其他活動。例如:雙手操作的遊戲,特別是黏土、玩沙、攀爬或其他雙手操作的組裝積木等。
(2)提醒孩子在情境下做適當的行為:
當孩子具備以上會咬指甲的因素時,就會慢慢養成一個不太好的習慣。當他慣性做此動作,但其實會讓孩子在外面不小心誤食髒東西或細菌,不太雅觀的動作也會吸引旁人注目,讓孩童得知在公共場合哪些動作合宜,提醒孩子注意禮貌,收斂行為並予以停止,即早中斷習慣最好。
(3)與孩子一同思考解決辦法:
和孩童共同討論目前認為困難的事情或難以解決的事情是什麼,並想辦法一同解決,父母該提供的是引導孩子去思考解決辦法,而不是直接告訴他辦法,這樣才能提升孩子的問題解決能力。
(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