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件事情不要做,小心讓孩子沒安全感!

孩子沒安全感,到底是為什麼?
明明陪伴也很多、資源也給了,孩子卻仍舊黏緊緊、害怕分離、遇到小事就焦慮或退縮。
其實,建立安全感不是陪在身邊就夠了,而是爸媽在教養上,有一些細節不能忽略。如果忽略了,孩子反而會越長大越沒有安全感!
1.急著教孩子怎麼做

孩子沒有從錯誤中學習,自信也建立不起來,很多家長看到孩子做不好就立刻指導:
「不是這樣啦!我來教你!」
「快一點,我告訴你正確的方法!」
這會讓孩子形成:
❌ 我做不到
❌ 我很容易出錯
❌ 我一定需要大人才能完成
長期之下,他會害怕嘗試,也沒有從錯誤中累積經驗。
父母正確做法:給孩子時間犯錯,就是給他自信!
✔ 緩一拍,讓孩子自己摸索
✔ 用提問引導思考:「你覺得下一步該怎麼做?」
✔ 鼓勵努力,不只看成功與否
2.忽略孩子的敏感特質

敏感孩子容易自我否定、陷入焦慮,有些孩子天生較敏銳容易緊張、 害怕被否定、小挫折就玻璃心,這不是孩子故意的。
父母正確做法:被理解、被看見,能讓敏感孩子重新累積安全感。
✔ 先同理:「你覺得有點害怕對嗎?」
✔ 把任務拆小:「我們先做第一步就好」
✔ 看見進步:「你剛剛比上次更勇敢了!」
3.忽略孩子的表達能力

無法說出需求與感受=沒安全感,很多孩子不是不敢面對人,是因為「不知道要怎麼說」「怕講錯被笑」
當孩子覺得自己表達得不好 → 就容易退縮、焦慮。
父母正確做法:當孩子能清楚表達,他在社交中才會安心!
✔ 吃飯聊天,讓孩子多說
✔ 看繪本後問問題
✔ 引導完整句式:「你想…所以希望…」
4. 過度保護

依賴也是不安全感的表現,父母怕孩子跌倒,不讓孩子跑跳;怕吃不太少,一直餵他吃飯
長期之下,孩子會依賴大人來面對生活。
父母正確做法:陪伴不是包辦,能力才是最好的安全感!
✔ 提供安全的環境,讓孩子自己試
✔ 從小事練自理:穿脫衣服、收玩具
✔ 把「小風險」視為「大成長」
【建立孩子安全感的關鍵】不是陪,而是放手 + 理解
孩子真正的安全感來自「我做得到」, 即使錯了,也被接納,遇到困難我仍有力量面對
父母給得最重要的,不是保護,而是能力:
✔ 自我照顧能力
✔ 表達能力
✔ 面對挫折的勇氣
✔ 自信與穩定的內在
⭐給父母的提醒
安全感不是因為爸媽在旁、而是爸媽不在時,他仍然能好好面對世界。
孩子總會長大、總要離開父母的懷抱。
我們能為孩子做的,就是在成長的每一步:
給他理解、陪他勇敢、幫他建立帶得走的能力。
延伸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