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缺乏自信、容易放棄,爸媽該怎麼教?
孩子沒自信、容易放棄該怎麼教?2-12歲分齡教養法
自信是從日常互動中一點一滴建立的。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需要家長用不同的方式給予支持與引導:
2-4歲這樣教:誇獎過程重於結果
這個階段的孩子剛開始建立「我可以」的自我概念,他們最需要的是被肯定的安全感。當孩子嘗試自己穿鞋、堆積木或畫圖時,家長要著重誇獎他的努力與參與過程,例如「我看到你自己穿鞋子了,真棒!」,透過對「過程」的肯定,孩子會學會從嘗試中找到快樂,而不是害怕做錯。這樣能幫助他建立「我能夠做到」的初步自信。
4-6歲這樣教:示範探索 鼓勵好奇心
這個年紀的孩子對世界充滿好奇,但同時也會出現「我不敢」、「我不會」的退縮。因此當孩子面對未知時,家長可以先陪著他嘗試、示範怎麼觀察或操作,並用鼓勵的語氣帶動他去探索,可以告訴他:「我們一起試試看會發生什麼事?」,當孩子感受到探索是被允許、犯錯不會被責怪,就會更願意表現自己,逐漸培養出勇於面對新挑戰的自信心。
6-8歲這樣教:把勇敢的事拿出來討論
這年齡的孩子開始重視「表現」與「比較」,對失敗更敏感。家長可以透過日常對話,帶孩子一起討論什麼是「勇敢」,並引導他們回想生活中曾經勇敢過的時刻,例如:「你記得那次你雖然怕被笑,還是舉手發表嗎?那其實就是勇敢喔!」透過具體舉例與討論,孩子能重新定義「勇敢」不是不怕,而是「雖然怕還願意去做」,這樣的思維能幫助孩子在挫折中保持自信與行動力。
9-12歲這樣教:同理感覺 教他正向分析
進入中高年級後,孩子開始有自我批判能力,也更容易受到同儕影響。這時家長要先同理孩子的情緒,再引導他學會正向思考。例如孩子比賽沒得名,我們可以告訴他:「我知道你今天比賽沒得名很失望,那真的很難受。那我們一起看看,下次可以怎麼調整好嗎?」先接住情緒,再帶孩子分析事件、看到進步空間,能讓他學會在面對失敗時不否定自己。當孩子明白「失敗不等於沒價值」,而是「學習的一部分」,自信就會逐漸內化成穩定的自我力量。
別急著要孩子「變得有自信」,而是一步步讓他感受到「我可以被相信」,當父母願意給他時間、相信他的能力、接納他的不完美,自信就會自然萌芽。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