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4件事別讓孩子太早學!小心破壞內在動機、影響發展
很多家長希望孩子「贏在起跑點」,於是從小就開始安排各種學習課程、提早訓練生活能力。但其實,有些事情如果太早教,反而會破壞孩子的內在動機、影響自信與發展,孩子的成長有自己的節奏,學太快、逼太早,並不代表更好。以下這4件事,爸媽千萬別急著讓孩子提早學!
一、不要逼孩子太早學寫字
很多爸媽擔心孩子上小學後跟不上,於是從中班、甚至更早就開始教寫字,但事實上,中班以前不建議強迫孩子練寫字
從X光片可以知道(如下圖),4歲的幼兒掌骨軟骨變成硬骨的骨化過程尚未完全,大約要到6、7歲以後,掌骨骨化才會比較完成。我們手掌共有8塊掌骨,它提供手腕在操作時一定的穩定度,寫字時非常需要手腕的穩定度,這樣手指才能更靈活的書寫,尤其是中文字有很多折彎與彎曲的筆畫(例如乙、心、九等) 。幼兒掌骨骨化不完全,想要手腕穩定,肌肉就必須負擔比較多的工作,結果就是容易累又做不好,易產生挫敗感。
▲4-12歲幼兒掌骨X光片圖
怎麼做才對?
這時期最重要的是透過「手部精細動作」打基礎,可以多讓孩子玩以下4種遊戲,多刺激手部肌肉,等到發展成熟,再開始學寫字,孩子會更得心應手,也更有成就感
1.著色:透過蠟筆,彩色筆或水彩筆,讓孩子練習把圖畫塗滿而且不會塗出格子,是刺激精細動作協調,增加學習耐心非常好的4-6歲活動。
2.摺紙:孩子能不能把色紙對折,並讓不同的角對在一起,也是很重要的掌指活動,連同剪刀使用的美勞活動,應該大量讓孩子參與練習。
3.黏土:利用小手揉不同硬度的黏土,變化出很多不同的形狀,除了增加創意,也可以增加手部感覺統合的能力(觸覺及本體覺發展),有助於日後寫字時,控制運筆力氣的能力。
4.迷宮:陪孩子大量的玩紙上迷宮,在練習這些線條的同時,也開發了孩子的視覺動作整合能力,以及手腕的使用,有助於孩子之後拿筆的正確姿勢,以及寫字的專注力。
二、不要太早逼孩子戒尿布
很多家長希望孩子在兩歲前就能成功戒尿布,但其實這樣反而容易影響安全感,心理學上指出,孩子在3歲前正處於「肛門期」發展階段,這時期的他們正在學習自主與控制。如果過早強迫戒尿布,可能會讓孩子感到焦慮、挫折,甚至出現退化行為。
那該怎麼判斷孩子準備好了沒?
可以觀察以下幾個信號:
孩子能感受到尿意、能表達想上廁所
對如廁環境不害怕
有基本的動作與語言表達能力
只要孩子的身心準備好了,戒尿布其實會自然又順利,爸媽也能少掉許多壓力!
三、不要太早訓練孩子獨自睡
「別人家的孩子都自己睡了,我家的還要陪睡?」這是許多爸媽心中的疑惑,但事實上,孩子無法獨自睡,並不是不獨立,獨立入睡與孩子的心理安全感、感官發展密切相關。一般要到五歲之後,孩子才會有足夠的安全感與空間感,能開始嘗試自己睡,若孩子還沒準備好,卻被強迫獨睡,或睡著後大人偷偷離開,反而會加深焦慮與不信任,導致之後更抗拒分房睡。
建議做法:
先在自己床上入睡,再慢慢延長陪睡時間
給予柔和燈光、安全物(如娃娃或小毯子)
讓孩子知道「爸媽在隔壁,很安全」
當孩子覺得環境可預測、安全,獨睡自然會水到渠成
四、不要讓孩子太早背太多知識
有的爸媽會讓孩子在學齡前背國旗、背英文單字、背九九乘法表,覺得越早學越好,但6~7歲以前的孩子,其實主要是透過遊戲、模仿、想像與語言互動來學習,如果太早用死背、填鴨的方式學知識,會讓孩子覺得學習很「苦」,甚至消耗掉天生的好奇心與創造力,心理學研究也指出,過早超前學習的孩子,在創造力與想像力的表現反而較弱,學會了很多知識,卻失去了探索世界的熱情,得不償失。
與其讓孩子背誦,不如讓他玩出學習力:
看繪本、講故事
角色扮演、情境遊戲
動手實驗與探索
當孩子覺得學習是「好玩」的,他的內在動機就會自然被激發出來
結語:順其自然,剛剛好最重要
孩子的發展是一段「慢養」的過程,每一步都在為未來奠基,太早學、太快推,只會讓孩子在還沒準備好的情況下感到挫折,真正的成長,不是贏在起跑點,而是愛在起跑點,當爸媽願意等待、陪伴孩子按照自己的節奏前進,孩子反而會學得更快、更穩、更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