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幼兒園到中年級,該如何培養學習態度?
最近聽到不少媽媽抱怨,明天要考數學,居然連課本都不知道要帶回來,甚至還有什麼時候考試,考什麼科,範圍是什麼都搞不清楚的,真的是「小皇帝」不急,急死媽,最誇張的是,媽媽不催、不盯,作業就隨便寫、漏寫,甚至不複習的,怎麼孩子的學習態度這麼差,是哪裡做錯了嗎?
一般提到學習態度,不容易聯想到幼兒園孩子,但殊不知,學齡前階段所建立的學習態度,絕對會影響小學後的學習習慣養成。究竟各年齡孩子該培養哪些學習態度,以及該如何培養呢?
一、幼兒園時期—著重自信心培養
6歲前親子共讀很重要,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讓孩子發覺看書的樂趣很重要,閱讀未必需要會認字,孩子可以從邊聽爸媽說故事,邊看圖片了解故事內容,當覺得看書很有趣,孩子會主動辨識出簡單的國字,對看書這件事更有信心。
除了閱讀,寫字和計算也是幼兒園該培養的學習能力,不是真的要會寫國字,而是孩子要有寫字的概念,可以畫或仿寫簡單的國字,引導的方式就是鼓勵孩子記錄事情或在自己的作品上簽名,讓孩子知道他也能做”寫”這件事,不是大人才會寫。計算能力也是,可以從積木遊戲、買東西的過程中,讓孩子腦袋有計算的概念,例如2個5元等於10元,這會讓孩子對於小學一開始的學習更有自信。
除了學業,社交的自信也相當重要,有自信的交朋友、跟朋友溝通、跟師長說話都是一上小學就該會的能力,因此當然要在幼兒園時期培養起來。幼兒園時期給予正向的經驗,讓孩子發現在團體中說話、跟老師說話沒那麼可怕,甚至有說結果會更好,都是促進社交自信的關鍵。
幼兒都喜歡問為什麼,這絕對是學習態度相當重要的一部分,因此建議大人都要認真看待孩子的問題,陪著孩子找出答案,並且生活中鼓勵孩子多多嘗試,富有實驗的精神,才能讓孩子養成好的學習習慣。
二、小學一年級—著重學習動機培養
在剛進小學的階段,因為整個學校生態和幼兒園差很多,因此孩子都還在適應中,這時學業成績不是最重要的,因為有些孩子可能是不熟悉考試、不熟悉念書方法,但在學習態度上,要先建立秩序與紀律的遵守,例如上課不該聊天,不可隨意起來走動,先做到這個,才有辦法專心學習。接著要引導孩子,遇到不懂的地方學著發問,或者自己思考、想方法找答案,當孩子能試著解決問題就要給予鼓勵,讓他知道他是能做到的,有成就感就能夠強化學習的動機。最後陪著孩子複習時,鼓勵孩子說說老師上課是怎麼教的,例如老師上課怎麼教你們分辨ㄣ和ㄥ呢?讓孩子看著課本,想想老師的話,用自己的話說出來,學習將看到、聽到的資訊整合。
三、小學二年級—著重獨立
進入二年級,孩子對於學校已適應,接著重心就該放回學習上,爸媽要逐漸放手,讓孩子獨立寫作業、念書、做計劃,家長可以將依賴到獨立的過程拆解成好幾個階段,逐步讓孩子練習,要相信孩子他可以做到,如果家長始終不放心,孩子會養成反正爸媽等等都還會再看,就不會盡力完成。此外,這個年紀心智已就成熟,未來的學習不會是只有個人,一定包括團體,因此尊重每個人、多站在他人立場想是重要的,在團體中,不影響同學聽課的權益、不影響老師課程的進行,都是二年級的孩子該學習的。
這年紀的爸爸媽媽還是需要多關心孩子現在的課程內容,幫孩子延伸到日常生活中並運用,讓孩子發現原來這些知識離他這麼近,會更加提升孩子對於學習知識的興趣。
四、小學三年級—著重溝通
這個年紀要培養團體合作的學習態度,因此在學校會有不少的小組討論與分組報告,其實很多學校在一二年級就會讓孩子嘗試,分組討論這件事不是只有在學校才能進行,在家中爸爸媽媽也能培養,例如可以招開家庭會議,大家討論大掃除工作、旅遊計畫、晚上時間分配……等,就算是家人,都要注意溝通該有的禮貌(大人也不例外),請孩子試著將該做的事整合起來(例如大掃除的範圍、細項),討論如何分工合作(誰掃什麼範圍,公平性、合理性),並擬定計畫(有什麼時間可以掃,多久可以完成等),在家有練習,孩子在學校才能更順利。
五、小學四年級—著重負責
三四年級的學習態度對未來工作的態度是具有影響力的,孩子光對自己有責任感已不夠,要對團體(小組)也有責任感,小組必須由一個問題的產生,彼此討論出解決的可能方法,設定目標,並組織意見分配工作,當有意見不合時,也能夠靜下心來傾聽他人意見,分析自己與他人意見誰比較好,若自己的比較好,則試著溝通說服他人。除此之外,要隨時關心彼此的進度,互相協助,是這個年紀相當重要的任務。這些試未必在學校才能完成,在家中、出遊與同儕遊戲時,可能都會需要分工合作、溝通協商的技巧,也都需要責任感,因此爸媽可以把握機會引導孩子培養該有的學習態度。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