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被欺負怎麼辦?父母3不做3要教,培養孩子自我保護力與勇氣
當孩子被欺負,家長最擔心的不是一時的受傷,而是孩子不知道如何保護自己,面對「孩子被欺負」這件事,很多父母會有三種常見但錯誤的反應:
「不要理他就好了!」
「打回去就對了!」
「馬上衝去學校理論!」
這三種反應,看似在保護孩子,其實都忽略了孩子最需要學的能力──自我保護與衝突處理力。
以下是孩子被欺負時,父母該「不做」的三件事,與該「要做」的正確引導方式
❶ 不要叫孩子「不要理他就好了!」
要教他討論並學會解決的方法
有些家長會說:「不要理他,他就不會找你麻煩。」
但現實是──孩子「不理他」後,對方反而更變本加厲。孩子也會感到無力:「我不理他,他還是來弄我!」
其實,孩子更需要學的是具體的退敵方法:
◾ 大聲說出對方的錯誤:「你不可以搶!」、「你不能推人!」、「你不能打我!」
◾ 若對方仍持續動手,要教孩子「撥開手、保持距離」
這些動作與語言都是自我保護的基本練習,比「不要理他」更能讓孩子有安全感,也能讓他知道自己有能力面對。
❷ 不要叫孩子「你就打回去就對!」
要教他正確的自我保護方式
有些爸媽氣到說:「被打就打回去啊!」
但你知道嗎?多數孩子其實做不到,他們不是膽小,而是本性善良,不想傷害別人。有時對方只是「不小心弄到他」,孩子會混淆情緒,反而誤會狀況。
所以,正確的做法是教孩子有勇氣「表達不舒服」,而不是用暴力反擊。
家長可以這樣教:
◾ 大聲說:「你不可以!」
◾ 練習用「兇一點的表情」展現界線
◾ 找好朋友陪同
◾ 向老師或大人求助
這些都是孩子可以做到的「保護行為」,能幫助他在被欺負時,不再僵住或無助。
❸ 不要馬上衝去學校找人理論!
要先讓孩子說出事件的前因後果
家長聽到「孩子被欺負」的第一反應,常常是氣炸、立刻衝去學校理論,但情緒一上來,反而容易誤判狀況,面對這類事件,建議先這樣做:
1️⃣ 先安撫孩子情緒,讓他知道你站在他這邊。
2️⃣ 給他時間慢慢說清楚事情經過。
這個過程不只是釐清真相,更是一次「表達與思考的練習」。
孩子會從中學到:下次遇到問題,可以先分析狀況、思考解決辦法,而不是只會哭或逃避。
教孩子一句話:
「我們不去欺負別人,但別人也不能欺負我。」
這句話,是父母該從小就灌輸給孩子的界線意識,當孩子學會分辨「不舒服」與「被侵犯」,他就能更有自信地說「不可以」,懂得求助、懂得保護自己。
父母不可能一輩子都在孩子身邊,但可以教他勇敢面對、冷靜處理、智慧保護自己,這樣的孩子,長大後才會有真正的安全感與人際界線。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