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養別做的10件事:影響孩子一生的品格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是影響孩子品格的重要養分。心理學研究指出,孩子在 0–12 歲的親子互動經驗,會奠定他未來的人格特質與價值觀。換句話說,父母的教養方式,會直接塑造孩子對自我、他人與世界的看法。
許多爸媽都希望孩子能夠樂觀、自信、有責任感,但在日常生活中,因為忙碌或情緒影響,難免會出現一些錯誤的教養方式。這些方式短期內可能有效(例如孩子當下被嚇住、乖乖照做),但長期下來,卻會對孩子的心理與品格造成深遠的影響。
我們整理出 教養中爸媽應避免的 10 件事,並提供替代做法,幫助家長更有方向。
1. 不要對孩子說語帶威脅的氣話
像是「再不聽話,我就不要你了」、「我要帶你去警察局」這類話,雖然可能一時讓孩子停下動作,但其實是用恐懼換來的服從。孩子聽多了,不但會失去安全感,也可能因為害怕而產生反抗心理,最終造成反效果。
✅ 替代做法:延伸閱讀:先「正視孩子」再交代事情
- ◆當孩子行為不當時,用「我訊息」表達情緒,例如:「我看到你把玩具丟在地上,我很擔心會壞掉。」
- ◆把焦點放在行為,而不是人格,讓孩子知道錯的是「行為」而不是「他這個人」。
2. 不要常用賄賂或交換條件
「只要你寫完作業,就給你零食」看似有效,但孩子會把注意力放在「零食」,而不是「完成作業」本身的價值。長期下來,孩子可能會習慣凡事都要有回報,忽略了內在動機。
✅ 替代做法:
- ◆嘗試用 正向鼓勵,例如「你專心把作業寫完,媽媽覺得你很有毅力!」
- ◆讓孩子感受到「努力」本身的成就感,而不是只追求外在獎賞。
3. 不要拿孩子和別人比較
「你看隔壁小明都考 100 分,你為什麼不行?」這種比較,只會讓孩子覺得自己不被接納,進而產生逃避或自卑心理。心理學家指出,常被比較的孩子容易失去自信,甚至形成「討好型人格」。
✅ 替代做法:
- ◆幫助孩子與「昨天的自己」比較,例如:「你今天比昨天快寫完十分鐘!」
- ◆引導孩子發現自己的優點,讓他建立自我價值感。
4. 陪伴孩子不要心不在焉
有些父母雖然人在孩子身邊,卻滑著手機或心思飄到工作上。孩子很敏感,他能感覺到自己是否被重視。當孩子覺得你忽略他,他也可能學會忽視你的話語,甚至逐漸疏遠。
✅ 替代做法:
- ◆每天安排固定的「專屬親子時間」,哪怕只有 10 分鐘,也要放下手機,全心陪伴。
- ◆與孩子眼神交流,回應他的情緒,讓他感受到「我很重要」。
小提醒:很多爸媽會困擾「不知道要陪孩子玩什麼」,這時候其實可以透過繪本和桌遊,讓親子互動變得更輕鬆、更有品質,天才領袖精選適合不同年齡的繪本和益智桌遊,爸媽可以輕鬆找到適合孩子的陪伴工具。點我看更多
- ◆繪本:透過共讀,爸媽有機會和孩子一起討論故事中的角色和情緒,孩子也會更願意分享自己的感受。
- ◆桌遊:遊戲過程中,訓練專注力、耐心和合作,也讓陪伴時間更有趣,不只是「坐在一起」,而是真正的互動。
5. 不要違背承諾
孩子對父母的承諾特別敏感。你答應過的事,他一定會記得。如果父母常常食言,孩子會覺得大人不可信任,也可能模仿這樣的行為,變得容易失信。
✅ 替代做法:
- ◆若真的忘記或無法做到,一定要誠實道歉,並解釋原因。
- ◆用行動告訴孩子:「即使大人犯錯,也要勇敢承認並修正。」這會讓他學會「責任感」。
當孩子遇到困難時,父母急著出手幫忙,雖然是愛的表現,但卻剝奪了孩子學習解決問題的機會,長期下來,孩子會依賴大人,缺乏獨立性。
✅ 替代做法:
- ◆先觀察孩子的能力,給他一些空間嘗試。
- ◆就算失敗,也能讓他學會「挫折容忍」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7. 不要把工作的情緒帶回家
如果父母回家時滿是怒氣或疲憊,很容易把情緒發洩在孩子身上。孩子會變得緊張不安,甚至覺得「是不是我做錯了什麼?」。長期下來,孩子可能也會學習用情緒來解決問題。
✅ 替代做法:
- ◆在回家前,給自己一段「轉換情緒的時間」,例如深呼吸或短暫散步。
- ◆向孩子誠實表達情緒:「今天工作很累,我需要休息一下。」讓他理解情緒是可以被表達與調整的。
8. 不要敷衍回答孩子的問題
當孩子問「為什麼天空是藍的?」父母若隨便回答「因為就是這樣」,會讓孩子覺得自己不被重視。長期下來,他可能不再願意分享想法,或覺得提問沒有價值。
✅ 替代做法:
- ◆即使不懂,也可以和孩子一起查資料,或說:「這個問題好有趣,我們一起來找答案吧!」
- ◆父母的態度,會影響孩子是否願意保持好奇心與學習動力。

Angry mother scolding daughter covering her face in living room
9. 不要在公開場合責罵孩子
孩子和大人一樣有自尊心。當眾責罵只會讓孩子覺得丟臉,甚至在同儕前受辱,結果不但無法達到教育效果,還會破壞親子關係。
✅ 替代做法:
- ◆先冷靜下來,把孩子帶到一旁,等情緒穩定後再討論。
- ◆在教育孩子時,記得保護他的自尊,讓他願意接受指導。
10. 不要以暴制暴
當孩子打人時,父母若用打罵來懲罰,只會傳遞「暴力可以解決問題」的錯誤訊息。孩子可能會模仿父母,把暴力當成表達情緒的方法。
✅ 替代做法:
- ◆先了解孩子打人的原因,是生氣、不會表達,還是想引起注意?
- ◆教孩子用語言或其他方式表達情緒,例如:「我很生氣,不想跟你玩。」
- ◆同時幫孩子練習「衝突解決技巧」,而不是用暴力回應。
教養,是大人與孩子一起成長的旅程
親愛的爸媽,教養沒有完美的答案。重點不是避免犯錯,而是當我們意識到自己可能做錯時,願意學習並調整。當父母能給予孩子 尊重、傾聽與陪伴,孩子就能在日常中學會責任、誠實、自信與同理心。
從今天開始,我們都可以嘗試少做這 10 件事,讓孩子擁有更穩定的情緒、更健康的自我價值感,以及更完整的人格力量。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