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是忍不住對孩子發脾氣?兩個方法幫你平息情緒、改善親子互動
很多爸媽都有同感:明明知道自己生氣會讓孩子自卑、退縮,甚至影響情緒發展,但就是控制不住自己。尤其在帶孩子的日常裡,一連串的「重複叮嚀」、「不聽話」瞬間累積起來,情緒往往像火山一樣忍不住爆發出來。
其實,沒有人天生就會用「不生氣」的方式教孩子。我們大多數人都是邊學邊摸索,一邊帶孩子、一邊調整自己的情緒表達方式。今天來分享2個簡單小方法,就能有效減少發脾氣,讓親子互動更順暢。
方法一:先「正視孩子」,再交代事情
很多爸媽會生氣,是因為孩子好像沒在聽、不理會,甚至沒有回應。當我們得講很多遍、期待落空,挫折感累積,自然就容易爆炸。
生活例子:
你可能會說:「你再不快吃、邊吃邊玩,就不要吃了!」
→ 改成:「你看著媽媽,現在應該先做什麼?」「你積木再亂丟,我就把積木拿去丟掉!」
→ 改成:「你看著媽媽,我剛剛跟你講什麼?為什麼要收積木?」
透過這個方式,你先讓孩子看著你,確認他有在注意你說的事情,再給出指示。
這個方法的重點是拉回孩子的專注力,同時給父母一個「看見孩子反應」的緩衝,不會一味陷入生氣的迴圈。
方法二:溝通上把「你」換成「我」
生氣時,爸媽常脫口而出「你怎麼又…」「你為什麼不…」,這種語氣容易讓孩子覺得被指責或批評,反而起到反效果。試著把「你」換成「我」,先表達自己觀察到的現象,再說出期待,效果會更好。
生活例子:
「你回家為什麼又先看電視?功課不用寫嗎?」
→ 改成:「我看到你回來還沒開始寫功課,我希望你先拿出功課,再去玩。」「叫你不要再跑,你為什麼又跑?」
→ 改成:「大馬路上不能跑,我會擔心你受傷。」
這樣說,孩子更容易理解爸媽的感受,而不是單純被批評。也能讓父母在表達情緒時,從「指責」轉成「引導」,減少衝突。
父母也需要被理解
沒有人喜歡對孩子發脾氣。爸媽會忍不住,往往是因為從小沒人教我們如何正確表達情緒,也很難消化孩子不聽話帶來的挫折感。但身為父母,我們可以學習用平穩的方式表達情緒,讓孩子看到:爸媽不會因為一點小事就爆炸。
這不僅給孩子安全感,也是最珍貴的身教。孩子學到的,不只是規矩,更是如何面對情緒、處理挫折的方式。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