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校不舒服卻不敢說?3大原因和引導重點
近期有許多家長反映,孩子在學校若不舒服或受傷,總是不願意主動告訴老師,讓人擔心他們未來進入國小後,這樣的情況會影響到他們的身體健康或學習狀況。究竟孩子為什麼不願意表達呢?我們又該如何引導他們勇於求助呢?
孩子不舒服不說的原因和引導方法:
1、孩子認為自己應該「忍一忍」
隨著年齡增長,孩子會開始學會自我約束,尤其是大班的孩子,可能會覺得自己已經是「大哥哥、大姊姊」了,應該要自己承擔一些小困難,不應該總是告訴老師。
引導方法:
大班孩子已經逐漸準備好進入國小,這是他們展現成熟的一個過程,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們應該承受過多的壓力或忽略自己的身體狀況。大人可以與老師一起溝通好,再教導孩子出現什麼樣不舒服的狀況,就應該馬上跟老師說,另外,也要讓孩子知道不舒服時都不說也不是大哥哥大姊姊該有的表現。
2、孩子看過其他同學求助卻沒有得到預期的回應
有些孩子可能看到其他同學向老師報告不舒服,卻發現老師的回應不如他們預期。這樣的情況可能會讓孩子產生不舒服向老師反映也沒有用的錯誤認知。
引導方法:
大人可以解釋讓孩子知道,為什麼某些同學在向老師報告後會得到提醒或忽略。例如,有些孩子可能會在沒有真實不適的情況下過度求助,老師可能就會比較冷淡的處理。強調這不代表老師不關心,而是每個情況都不太一樣,最重要的是讓孩子知道,當他真的不舒服或受傷時,老師一定會立刻給予幫忙。
3、孩子害怕會受到批評或不被理解
有些孩子不舒服就是不敢說,很擔心老師給予的回應會是怎樣,甚至擔心會因為反映不舒服而受到老師的批評或責罵,這使得孩子對求助感到退縮。
引導方法:
為了消除孩子的顧慮和害怕,大人可以請老師再跟孩子說一次,告訴他們什麼樣的情況下應該向老師報告,並且引導孩子看看班上很多孩子來找老師說不舒服,老師都有趕快處理,處理時雖然感覺老師比較急,但這不是老師在生氣,而是擔心拖延會造成影響。
透過溝通和適當的引導,幫助孩子克服這些心理障礙。最重要的是,讓孩子明白:在學校裡,當他們感到不舒服或受傷時,要及時告訴老師並尋求幫助。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