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歲後這種能力,決定孩子的挫折容忍度
二、經驗分享
父母可以分享自己的失敗經驗,以及再次努力的過程與方法,讓孩子學習如何從失敗中重新站起來。
三、不要直接指責、或否定
孩子遇到挫折時,避免指責、嘲笑,否則可以讓孩子的得失心變得更重,自信心也會到打擊。例如有時候,你會說”這有什麼好哭的?”,”這又什麼好不會的?”,”這又什麼好逃避的?“,”哪有小孩像你一樣?“,其實這些語言,真的無助於事,有時候孩子反而會覺得,你真的很不了解我的感受。
孩子有求勝的心其實不是壞事,父母不應該直接否定孩子,而是要給予鼓勵與同理,例如,應該說”我知道…”,”我了解…”,讓孩子先打開耳朵傾聽,才能進一步,讓他知道失敗沒關係,勇敢的找出原因並改善,再接再厲。
四、益智遊戲,玩出孩子的耐挫力
例如五子棋、跳棋、大富翁、接龍等,是很不錯的方式。在過程中,孩子必須遵守遊戲規則,學習到輪流的概念。 且遊戲本來就有輸贏,透過遊戲的方式讓孩子習慣,久而久之就能以平常心看待。
五、提早培養孩子”自己想辦法”的能力
有一次,我看到幼稚園裡有個孩子找不到室內鞋,哭著跟老師求救。我原先以為,老師會跟這個正在哭的孩子說,好!先不哭,老師幫你找。結果,老師蹲下來跟這個孩子說:你得自己先想想看,你剛剛都去了哪?我等你不哭,才能陪你一起去找找!
小小的動作,點出了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不同,要是爸媽,我們可能都會幫孩子做好,可是老師們卻總是找出孩子還有哪一步,可以繼續往下做,再進一步決定要不要幫忙。
沒有人喜歡失敗,但要如何協助孩子了解「勝敗乃兵家常事」,從中轉換為正向的進步動力,是父母必須培養、落實在家庭生活中的重要工作。畢竟,家庭生活也是團體生活的一種,若從小建立尊重、輪流、分享、禮讓、輸贏不代表一切等觀念,孩子進入不同的團體生活時,自然會尊重、禮讓他人,也能以平常心看待輸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