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對長輩沒禮貌、欺負教養弱者要馬上教!
一個媽媽帶著四歲的小孩來找我,説:「老師!小孩很會欺負阿嬤,該怎麼辦?」我看了一下阿嬤跟他的互動,果然,一下子對阿嬤大呼小叫、一下子騎到阿嬤背上,甚至還打阿嬤,很沒禮貎。我馬上跟阿嬷説:「雖然阿嬤帶孩很有耐心及愛心,但也不能讓孩子欺負。」
小孩這樣的行為不管他,因為可能有三個影響:
1、欺負弱者:
孩子很快就知道誰是教養弱者,會變本加厲用情緒去勒索他。
2、挑戰規矩:
因為規矩界線模糊,教養弱者的話,孩子會愈大愈不聽。
3、過度自我:
大人沒有提醒孩子要尊重別人,孩子就一直很自我,總要人家很生氣才會意識到。
孩子學壞的比較快,欺負教養弱者,大人要馬上修正他,不然容易變成壞習慣!看看這篇的方法
孩子容易欺負教養弱者,有六件事要教!
孩子欺負教養弱者,要這樣教:
1、嚴肅告知
父母要嚴肅的告訴,没有人喜歡你這樣指揮人、打人,阿公阿嬷也不喜歡~千萬不要只是輕描淡寫地帶過,讓孩子覺得這並不是一件嚴重的事。另外,也要適度向長輩溝通,當孩子出現這些不禮貌的行為,也要展現不舒服、不愉悅的態度,不要覺得孫子還小不懂,就包容到無限上綱。
2、判斷狀況
如果平常在孩子目前是教養弱勢,更要告訴孩子:「什麼是可以做的!什麼是不可以做的!」,一次講不聽,就講二次,千萬不要覺得不耐煩,每次都要認真堅定的傳達,別讓孩子有裝傻犯錯的機會。
3、訂定罰責/獎勵制
跟孩子明確的訂定「不禮貌、不尊重人」的罰責,要落實,讓孩子記住「犯錯的原因」,這個很重要。進階版的爸媽,也可以訂定「有禮貌好寶寶」的守則,將有禮貌的好行為記錄下來,一但孩子對長輩、同儕有好好應對,甚至過去愛打人、愛指揮等狀況改善時,可以加倍集點,適當給予獎勵,讓孩子記住「正確的行為」是什麼。
4、建立同理心
要跟孩子説,長輩是「媽媽的媽媽、爸爸的媽媽」,他們是很重要的親人,所以不能做出任何傷害到他們的事。透過這樣的傳遞,培養孩子的同理心,讓孩子感受:「我愛爸爸、媽媽,阿公阿嬤也是爸爸媽媽的父母,如果我做了不好的事,爸爸媽媽也會難過。」
5、身教,大於言教
在孩子面前更尊重長輩,示範給孩子看。很多時候,你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學習效仿的對象,平常落實謙讓有禮,從身教,讓孩子知道該如何相處,人就像一面鏡子,你怎麼對人,人就怎麼對你。沒有人喜歡莫來由被大聲喝斥,更沒有人喜歡無故被打,將正確的互動方式、該如何尊重他人直接示範給孩子看,是最快的方式。
6、處罰要一致
大人要把孩子托付給長輩時,要告訴長輩,有效處罰是那一招。我常遇到很多爸媽,即使再累也要自己帶小孩,因為教養不同調,孩子會變得很難教,但我必須說,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落差,來自於爸媽跟長輩的處理方式跟底線不同,孩子很聰明分得出來,所以就會把長輩吃死死,然後爸媽接回來又會變得很歡。所以,無論長輩是否聽得進去,都要事前充份告知「有效處罰」是哪些,萬一長輩真的做不到,也要再商言商出一個可以共同執行的處罰方式。
我在EQ的力量一書裡有寫到,教育心理學者羅嘉怡和余榮軍曾提出情緒和認知相關理論,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交互影響模式,當情緒過度時(情緒誇大)就會影響認知判斷,例如:孩子平常都知道不可以打人,但倘若真的有小孩搶走了他的玩具,驚嚇難過之餘,他可能會立刻動手;當我們認知消耗過度時,判斷任何事情就很容易讓情緒出頭。
圖片來源:EQ的力量
所以孩子放學後好像特別「歡」、特別「盧」、特別失控,其實就是一種「大腦當機」、過度消耗的現象!
六種讓孩子EQ更差的教養語言
愛頂嘴或判逆不服從孩子的個性,多半堅持度很高,對成人的管教不容易服氣,如果家長們為了引導出好品格,只是一昧的禁止行為,有時候反而沒有教進孩子的心裡,讓孩子覺得你不關心他,進一步就可能傷害了親子關係!
爸媽常見的教養語言,沒教到孩子的好行為,反而讓孩子更叛逆及更挑戰,有以下幾點:
1、你怎麼這麼壞?你下次再也沒有機會出去玩了!
2、我快被你氣死了!沒有小孩會像你這樣~
3、哭!你再哭!我就處罰的更重!
4、你現在不准說話!不准辨解!因為你做錯事~
5、不行就是不行!沒有什麼好說的
6、因為你是小孩,我們是爸媽,所以你就該聽話,照著做!
(下一頁繼續,孩子愛頂嘴該怎麼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