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媽別做這9件事,小心傷到孩子的自尊心
研究顯示,五歲的孩子就有如同成人般強烈的自尊心,並且在人格發展上扮演重要的角色。
自尊(self esteem),也稱為自我肯定,例如5歲的孩子就知道「我的跑步很厲害」、「我跳舞很厲害」……等,自尊心的發展受到依附經驗的影響,也反應出老師對幼兒能力的評定。一個自尊心高的人,能認為自己是一個有價值的人,感到自己值得被別人尊重,也較能夠接受個人不足之處。反觀一個低自尊的孩子,表現出來就是沒自信、易焦慮緊張、總愛注意自己的缺點、對自己的看法較負面,當然不論學業表現或社交表現,就會頻出狀況。過去研究指出,兒童時期的自尊心發展,能預測青少年時期的健康及心理狀況,例如焦慮、憂鬱、犯罪、自殺等問題。
教養出高自尊孩子,爸媽要避免做這些事
NG1、跟其他孩子比較:
會拿來比較的事,通常都是比較負面的,久了之後,孩子容易覺得自己就是一個不好的小孩,認為自己沒有價值。
NG2、老愛舊事重提:
人本來就是在犯錯中成長,不斷地去提孩子犯過的錯,例如「你每次都忘東忘西,你上次忘記帶餐碗,結果你今天又忘記帶鉛筆盒!」這些都會讓孩子烙印在心中「我是一個忘東忘西的人」,也容易產生焦慮「我這次有沒有又忘記什麼了」,變得容易大驚小怪。
NG3、批評孩子天生氣質:
有些孩子天生就是好動,尤其當氣質和爸媽不同,或和爸媽的期待不同時,例如「女生就是要文靜,有人女生像你這樣好動的嗎?」「奇怪,爸爸媽媽都喜歡看書,你怎麼就是沒興趣?」久了會讓孩子覺得「我是一個不被欣賞的人」。
NG4、當孩子面向老師抱怨:
沒有人喜歡被批評,尤其學校可能是孩子經營的另一塊天地,孩子也會有「偶包」,如果你連孩子好不容易建立的形象都要打破,孩子當然會覺得自己完全不被尊重。
NG5、吝於讚美孩子:
孩子是從他人肯定,而到自我肯定的,因此該稱讚就該稱讚,總得不到稱讚的孩子,會懷疑自己的表現與能力,讓孩子沒有自信。
NG6、幫孩子做過多的規劃:
由於現在有多元管道升學,為了將來很多父母打小就在幫孩子累積經歷,安排不少課程,回到家,什麼時間該做甚麼事也規畫的好好的,聽起來有計畫很好,但若沒有依照孩子表現調整、沒有適度和孩子討論的規劃就是不對,孩子心理會感到空虛,都是被安排好的,沒有辦法做自己。
NG7、父母在孩子面前爭吵:
自尊心的發展建立在滿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歸屬與愛的需求之上,因此如果家庭中有許多爭吵,會讓孩子沒有安全感,自尊心自然不易建立。
NG8、盲目跟從:
看過「朱瑞福的游泳課」嗎?小鎮流行什麼,朱瑞福就得去學什麼,儘管游泳本來就是長頸鹿不擅長的,也是得去,幸好最後小鎮流行的是摘樹上的果子,要不然朱瑞福就太辛苦了。我們的孩子也是,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又擅長項目與不擅長的項目,應讓孩子有機會發展自己,才能找到自己的價值。
NG9、愛潑孩子冷水:
孩子常會有天馬行空的想法或冒險大膽的行動,例如我要做一艘很大的紙船,去碧潭坐,爸媽可能會打槍,「拜託,這根本就行不通」,經常被這樣對待的孩子,就了容易失去信心,只敢做有把握的事情,容易沉浸於「早知道就…」的念頭中,一直很喜歡彭菊仙老師的一本書「孩子有想法,我們就想辦法」,爸媽該做的是引導孩子思考,而不是直接中止或批評孩子,有自我發展機會才能萌發自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