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統失調不處理,長大還是一樣「毛」很多
孩子明明過了口腔期,但怎麼還是喜歡把手或東西放嘴巴?
已經玩了一整天,孩子怎麼都不會累,精力旺盛,晚上依舊晚睡?
孩子好挑食,肯吃的就是那幾樣,該怎麼辦?
這些情況,很可能就是感統失調惹的禍!
感統失調的問題在學齡前就會浮現出來,很多人會覺得只是孩子還小,大一點就好,但事實上,如果一直不處理,長大問題依舊存在,儘管感統失調不是病,但卻會影響孩子的人際社交與學業表現。
感統失調會有哪些行為表現呢?
1. 觸覺失調:行為表現有挑食,不喜歡碰觸到黏黏髒髒的東西,被突然碰觸可能會發脾氣,很挑剔衣服的材質,有時連襪子的縫線都挑,討厭洗頭洗臉,抗拒赤腳走在沙地或草地,或完全沒注意到自己手沾到東西,撞到東西、採到東西常不自覺,衣褲穿得歪七扭八也不自知,或很愛碰東碰西,吃手咬手,很難戒奶嘴,手上總愛玩弄物品,甚至愛玩生殖器。
2. 視聽覺失調:行為表現有大一點的聲音就會摀耳朵,常製造聲音,對別人的話常聽而不聞,對於”找找看”這一類視覺搜尋的圖片相當沒有興趣,常因一點動靜就分心,專注力相當容易受環境影響,閱讀時容易漏字跳行,寫字也容易寫顛倒,計算容易粗心錯誤等。
3. 前庭覺失調:表現行為有怕高,討厭擺盪或旋轉,或喜歡爬上爬下、跳高跳低,老愛旋轉、衝來衝去、跑來跑去,精力旺盛不容易入睡。
4. 運動覺失調:表現行為有很難安坐,坐姿歪七扭八,常跌倒,容易東撞西撞,協調不良,因此寫字或剪紙等精細動作表現不佳,常接不到球,拍球、運球、擲準困難。
由於這些表現,孩子在團體中可能就會有融入參與的困難,因為分心也會影響孩子的學習成效,這些會進一步影響孩子的成就感與學習動機,因此建議孩子的感統失調要及早處理。
感統失調孩子,可多做這些活動
如果懷疑孩子有感統失調,爸爸媽媽可以做這幾件事:
1. 多帶孩子玩球類活動:球類活動對於運動覺、視知覺的整合是很有幫助的。
2. 玩觸覺黏土:利用不同軟硬度的黏土,來調節孩子大腦的觸覺處理,也可以使用觸覺刷。
3. 觸覺箱:整理箱內裝入乾螺旋義大利麵或者是豆子,然後裡面藏入孩子喜歡的小汽車或小玩具,讓孩子雙手伸進去找。
4. 多玩攀爬或出力的活動
5. 尋求專業協助,才能更精準的處理孩子的感統失調問題,並融入行為引導技巧,用符合孩子發展的活動,讓孩子在遊戲中促進感覺統合發展。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