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明明不笨,為何功課就是學不好?認識學習障礙
琪琪剛上小一時,媽媽就發現她的注音學習有困難,儘管每個符號都念得出來,但合在一起,就是拼不出來,聽寫也錯誤百出,好不容易度過了注音時期,沒想到寫國字也遇到問題,常出現左右顛倒、比例錯誤、不易辨識等狀況,閱讀時速度慢,也常漏字錯字或跳行。
數學學習也一樣,老師反映琪琪寫考卷時間很長,並且常需要用手指頭幫助計算,數學概念教了好幾遍還搞不懂,應用問題分不清楚要用加還是減。不只學習問題,媽媽還發現琪琪開始喜歡咬指甲,咬到甲床外露甚至發紅、流血,個性也變得比較退縮依賴。
琪琪的爸爸從小就成績優異,對於琪琪的功課不理想,常歸咎於琪琪不認真、不用心,甚至抱怨媽媽不會教,因此為了琪琪的學習問題,家庭氣氛也變得不好。幸虧三年級的老師發現琪琪可能是學習障礙,透過鑑定,目前已接受資源班的介入,以及視聽知覺、視動整合方面的訓練,成績有明顯提升,爸媽了解琪琪的狀況後,也都能配合老師的建議指導琪琪,現在琪琪明顯快樂許多,咬指甲的情形也改善不少。
什麼是學習障礙?
所謂「學習障礙」,其原因是由於神經心理功能異常,因此在心理認知層面上會出現注意、記憶、理解、知覺、知覺動作、推理等能力有問題,導致在行為層次上,會出現聽、說、讀、寫、算等基本學業技巧有顯著困難,且這些障礙並非因感官、智能、情緒等障礙因素或文化刺激不足、教學不當等環境因素所直接造成的結果。
鑑定時還需要符合下三點:(1)智力正常或在正常程度以上,(2)個人的內在能力有顯著差異,及(3)聽覺理解、口語表達、識字、閱讀理解、書寫、數學運算等學習表現有顯著困難,且經一般教育所提供的介入後,仍難有效改善。
學習障礙常出現的12個行為表現
1.字常寫錯,例如左右顛倒、比例錯誤、筆順錯誤、字不易辨識、空間安排不當等。
2.文章有看沒有懂,就算每個字都能唸出來或拼出來,但問他這段文字是在說什麼就不知道了。
3.閱讀慢也常出錯,閱讀時常有省略、贅字、替換、次序顛倒、念錯字、不流暢等情形,無法掌握文章前後段落關連與重點。
4.上課常放空,容易發呆恍神,有可能是大腦本身的問題,但也懷疑因為聽不懂,就更容易分心。
5.需用手指協助運算,通常大概一年級剛開始還可能會用手指協助計算,到了二年級就不太需要才是。
6.聽話抓不到重點,對於較複雜的指令或冗長的教學內容難以理解,有些孩子對於聲音區辨有困難,就更會影響聽理解能力。
7.記不住剛講就忘,記不住老師或爸媽當天交代的事。
8.注音拼音困難,國字認字能力也差。
9.數學概念差,對於數字概念薄弱,小數、分數、比例、時間、單位等的概念也相當差,應問問題解題困難。
10.做事凌亂沒組織,因此書包、桌子通常很凌亂,做事效率很差。
11.難以運用詞彙或句子完整表達自己的想法。
12.動作慢且不協調,跑步動作笨拙,球類技巧差,寫作業和抄寫要花很長的時間。
由於學習障礙個別差異大,不見得每個孩子都有上述問題,而且學習障礙還有分許多亞型,例如書寫障礙、閱讀障礙、數學障礙、動作協調障礙……等,也有程度的不同分為輕、中、重、極重,這些都需要評估才能得知,因此當覺得孩子有學習困難時,一定要先和老師討論,並且及早帶孩子尋求專業評估與協助,否則時間一久,孩子容易因學習困難,而衍生出許多人際社交、心理情緒及學習動機的問題,屆時就更難處理了。
如何發現幼兒學習障礙?
其實學習障礙的孩子在幼稚園時,可能就會出現些蛛絲馬跡,例如:
1.語言發展較慢,發音不清晰,表達能力不好。
2.詞彙學習比較慢,說話時常用錯詞彙。
3.聲音區辨困難,例如老虎老鼠。
4.學習數字、數量、顏色、形狀、英文字母或注音符號等出現困難。
5.大動作,例如跑、跳、球類等,精細動作,例如拉鍊、鈕扣、剪刀、湯匙等,顯得協調不良,動作笨拙。
6.很難聽從指令或遵守教室應有規範。
7.著色或紙筆作業品質不良,誇張的超線或線條過於扭曲。
8.容易發呆不專心,較多衝動行為,不喜歡思考學習,甚至會逃避。
9.交友困難,容易遭到同儕拒絕。
因此,當學齡前的孩子有這些狀況時,家長就需要提高警覺,及早帶孩子接受視知覺、聽知覺、動作知覺、感覺統合、專注力、大腦執行功能等訓練,以避免拖到小學,課業壓力一多,沒時間訓練,再加上沒有學習成就,就會造成學習動機低落、沒自信,進一步可能又會有情緒心理問題產生了。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