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5大難搞行為,聰明爸媽要這樣教
孩子什麼難搞行為令你最頭痛呢?動不動就發脾氣?叫都叫不動,不配合?還是生氣就打人、丟東西、破壞?或是擺爛、逃避,做事不用心呢?
不同難搞行為要有不同方法引導,一起來看看
1. 一生氣就動手:這樣的孩子通常情緒起伏很大,一生氣反應就比較激烈,而且事後問他,可能什麼都不知道,因為腦袋一片空白,其實孩子都知道不能打人,但理智線斷時就無法控制,因此,教養要注意引導:
◆自我覺察:察覺自己的情緒,現在的感受是什麼程度,透過情緒溫度計,了解這時候可以用什麼方法排解情緒:
◆替代方法:教導孩子處理問題的方法,可以透過溝通解決的問題,要教導溝通技巧;無法改變的事情,要教導冷靜策略以及紓壓的方法,例如孩子就是想要透過出力抒發情緒,可以提供孩子可捏的球或娃娃,或者是黏土,甚至給孩子一個冷靜區,提供空間與時間自我安撫。
◆正向支持:只要孩子有嘗試控制自己,就要給予孩子鼓勵讚賞,讓他自己知道他是做得到的,相信他會更努力自制。
2. 不高興就亂丟東西/破壞:這通常和挫折感有關,沒有問題解決的策略,也是過於衝動,因此,教養要注意引導:
◆冷靜停權:破壞是不被允許的,因此要終止孩子目前的活動,以避免安全疑慮,並請孩子冷靜,包括喝水休息、深呼吸等。
◆彌補錯誤:要自己收拾善後,才能學到後果,因此包括修復、補償或道歉,孩子都要親自做,大人可以陪伴。
◆解決技巧:孩子就是沒方法處理情緒才會用這樣的手段抒發,因此要教導問題解決策略,學習溝通協商,努力過還是無法改變,就要轉換心情,去做開心的事,提醒孩子,「記住,破壞還要收拾善後,一點都不好,對吧!」陪孩子一起想想,不丟東西,能做什麼讓心情變好。
3. 該做的事常不配合:這類孩子通常比較自我,覺得為什麼要聽大人的、為什麼要做,因此,教養要注意引導:
◆堅持原則:該做的就是得做完,大人要溫柔堅持,不要輕易妥協
◆代幣制度:孩子沒有內在動機,就需要先透過外在動機引導,可以利用代幣制度,例如主動去做作業可以得到3顆星星,主動去練琴可以得到2顆星星,如果累積10顆星星,可以換10元的小禮物等。別擔心孩子以後都需要獎勵,當孩子將該做的養成習慣後,其實就可以慢慢剔除了。
◆討論協商:可以聽聽孩子的想法,有些時候不願做或不配合是因為太累或太困難,因此要釐清孩子的問題在哪裡,討論方法,或給予彈性調整的空間,例如孩子今天比較累,本來都是寫完作業才去洗澡,今天就可以調換順序。
4. 學習常常逃避不用心:這類孩子大腦往往容易有過度負荷的問題,越被填鴨強迫、越無法吸收,因此會更沒有學習動機,想要逃避,因此,教養要注意引導:
◆少量多餐:學習時多給予孩子休息時間,不要讓大腦過度負荷
◆拆解任務:孩子學習上有一定的困難,就算大人覺得他都會,對孩子而言,可能必須花比較多的心力才能做到,因此建議可以先簡化任務,漸進調整,孩子會覺得比較得心應手。
◆學習動機:一定要增加學習動機,透過獎勵,先利用外在動機,讓孩子知道他可以作得到,孩子會有成就感,內在動機也就更容易產生。
5. 動不動就尖叫/鬧脾氣:這類孩子通常表達的能力比較弱,沒有解決問題的方法,覺得沒有希望就更會用這種崩潰的方式,因此,教養要注意引導:
◆情緒表達:大人先幫忙將孩子的情緒說出來,孩子才會知道如何適切表達自己的情緒
◆因果關聯:尖叫鬧脾氣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而且常常會惹怒大人,要讓孩子知道這樣的連結,並且引導孩子思考,真正想要的結果是什麼呢?如果要達到這樣的結果,該怎麼說呢?最重要的是,當孩子有好好溝通時,家長要視情況給予孩子好的結果,孩子才會學到好好溝通有效。
◆冷靜策略:平時較要討論讓自己情緒安撫的方法,例如轉念(換個想法)、做開心的事,大人可以觀察孩子的興趣,提醒孩子了解自己做什麼事情時會開心。
◆正向增強:大人要更敏銳,只要孩子有「好好說」,就要給予讚美,不要覺得這是理所當然,大人關注「好好說」的行為,孩子會為了得到讚美而持續努力。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