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壞孩子自制力的NG教養
孩子動不動就發脾氣、上課愛講話、插嘴、易動怒,看到東西就想碰、就想拿,這些都是 自制力 不好的表現,自制力不好除了影響團體規範遵守、情緒控管外,也會影響學業成就,青少年時期容易出現偏差行為,甚至自殺,因此自制力絕對要從小培養。
6種NG教養,妨礙孩子自制力發展
孩子的自制力不是天生,2歲前的孩子根本沒有所謂的自制力可言,因為大腦前額葉還沒發展,3~7歲是自制力發展快速的時候,因此學齡前是自制力引導是相當關鍵的時期。教自制力,絕對不是一直告訴孩子「你不可以……」、「你應該要……」,然後自制力就會好,NG教養方式會妨礙孩子的自制力發展,爸媽一定要知道。
NG1:常跟孩子條件交換
有一個很有趣的實驗,當孩子看得到餅乾,卻只能吃蘿蔔時,堅持度最低,研究者認為這是因為孩子抵抗誘惑的同時,也在耗損自制力。很常看到家長有這樣的行為,買了小禮物給孩子看,然後又跟孩子說你表現好,就給你這個禮物,結果,最後常常成了悲劇,不是孩子吵著要禮物、鬧情緒,就是大人也動怒,這是因為在有誘惑的情況下,孩子的自制力會被耗損的更快,因此看起來就更沒有自制力。
NG2:沒有給孩子空白時間
空白時間指的是讓孩子自己安排比較輕鬆的活動,當孩子上學一整天,面對的都是要守規矩、有規範,以及專心學習時,大腦是很容易就疲勞的,因此爸媽常覺得孩子在學校都很好,在家裡就情緒多,不只因為在家可以放鬆,也是因為白天自制力耗損殆盡,晚上的自制能力就顯得差,那萬一孩子連回家都沒有自己的空白時間,可以想像孩子長久下來自制力發展必受影響。
NG3:身邊大人常失控給孩子看
自制力會透過模仿還學習,所以孩子自制力的程度,也經常反映出家長自制力的表現,如果家長也是衝動派的,不論是衝動購物、衝動說話或甚至情緒衝動等,孩子都會看在眼裡並模仿學習。此外,研究發現,3歲半的孩子,如果學到大人是會不遵守約定、説話不算話,接下來他就會變得更執著於立刻被滿足,也就是「我説要,就是現在馬上要!」,被這樣教長大的孩子,更不能等待、自制力差、而且物慾很高。而衝動說話的大人最容易出現說話不算話的時候,因此大人千萬要注意。
NG4:凡事都不讓孩子自己做
當家長過度關注孩子,什麼都要掌握住,緊黏在孩子身邊,耳提面命孩子的所有行動時,其實就是偏屬控制型的教養,在這樣的控制下,反而讓孩子很少有機會鍛鍊自己的控制能力,沒有機會練習自我調節的孩子,自制力發展就不好。
NG5:安排過量學習
疲勞、挫折都會讓自制力降低,現在孩子很聰明,學習力強,因此家長會想要多安排一些學習活動給孩子,一方面是孩子真的做得到,二方面是孩子也覺得這些學習活動有趣,但怎麼拿捏那個量就很重要了,因為不是每個孩子都能意識到自己過度負荷了,而會主動表達。當孩子感到過度壓力、過度負荷,或過多學習挫折時,就會影響自制力的發展。
NG6:凡事都以孩子為中心
什麼事都問孩子不是尊重,而是溺愛,因為以孩子為中心,有求必應,孩子會更自我中心,目中無人,因為他完全沒有需要自制。
培養孩子的自制力,要掌握六原則
1.避免誘惑源:沒有,就不需要抵抗誘惑,就像3C,孩子拿得到3C,就會想要玩,你要他不准玩去做功課,無疑就是在抵抗誘惑,然後孩子為了玩,功課敷衍了事,家長生氣用3C威脅,孩子情緒就爆了,這不是在培養孩子自制力,而是在害孩子沒有自制力。
2.搭配獎勵原則:只要孩子有自制的表現,就該給予讚美,不要把自制視為理所當然。
3.每天要給孩子空白時間:讓孩子自己安排放輕鬆的事情,讓大腦休息。
4.適時放手讓孩子面對:讓孩子有挑戰自己自制力的機會。
5.建立習慣:其實有自制力的人根本不會覺得他在自制,因為這已經成為他的習慣,他不需要花心智去抵抗誘惑,因此將日常生活建立規律很重要。
6.分析結果:每一次的衝動事件或自制事件後,都可以帶著孩子他成功的原因以及失敗的原因,孩子從結果去學習修正行為,才是培養自制力的關鍵。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