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團體參與有問題 該怎麼辦?
收到很多家長詢問,孩子在學校進行團體活動時,不願意配合老師的指令、不願意與同儕合作,常在做自己的事,明明其他小孩都可以,就是自己的小孩會很失控!在班上也沒有甚麼朋友,無法融入班上的團體生活,爸媽對這樣狀困很焦慮,到底該怎麼引導呢?
1、團體在進行活動,常在做自己的事
2、無法融入團體活動
3、不配合老師指令
4、常被反應「老師在講,都沒在聽」
5、常抱怨別人不跟他玩
6、需要老師1對1陪伴引導
7、常常不願意表達想法
8、需要人家關注他
9、容易跟同學有衝突、有糾紛
10、不會主動找人玩
1、不配合
注意力差、跟不上
孩子在團體生活中常常「不合群」,這類以自我中心行為的小孩,常常只專注在自己的事情上,好像甚麼事都與他無關,這對孩子的社交發展和學習都有極為重要的影響。注意力差的孩子,常活在自己的世界裡,不理人、團體不能進入狀況、抓錯重點,容易東張西望,跟不上大家的進度。這時大人要引導孩子多觀察其他同儕當下的行為舉止,並用誇大的方式互動,想盡辦法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多用好笑的表情或有趣的聲音來爭取孩子看久一點,其中注意在日常生活所有互動,都要確認孩子有跟大人眼神對視。
2、易衝突
獎勵等待、合作型遊戲
孩子間常常會有爭執,有3個心理容易發生衝突,急著爭取利益,急著反應不公平,急著保護自己,我們可以用讀本、繪本、戲劇、桌遊引導孩子當遇到衝突時要好好說、要冷靜不要著急,學會等待,當孩子有做到時,大人就要多獎勵這樣的行為,此外也可以透過玩「合作型桌遊」減少衝突。
3、不會交友
表達及同理心練習
孩子常抱怨交不到朋友,大人的反應可能多半是「你可以主動去跟同學玩呀」,其實這句話沒有太大幫助!孩子不會交朋友,不是主動與被動的問題,而是「想太多」的問題。
孩子在想的是別人會不會覺得我很奇怪?萬一被拒絕怎麼辦?大家會不會不喜歡我?會有很多負面的想法,就猶豫不前。有些時候,是小朋友主動來找孩子玩,結果孩子反而愣在那裏,腦袋不斷思索,就是不知道該說什麼,其他小朋友見孩子沒反應,當然轉頭就走,甚至可能暗地標籤孩子『怪異』,於是孩子錯失了交朋友的機會。大人要引導孩子表達出內心的想法,並建立孩子的同理心,這是打好人際關係的基礎。
( 下一頁繼續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