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團體中老是狀況外?小心可能是心智解讀能力出問題
狀況外小孩該訓練的五件事,更能適應團體及社交互動
因此,對於經常狀況外的孩子,有幾個能力目標就需要多加強:
【能力一】模仿
我們的大腦裡有所謂鏡像神經元,這和同理心、心智解讀能力息息相關,多模仿,有助於這些腦區的發展。在團體裡鼓勵孩子多看看同儕在幹嘛,跟著同儕一起,模仿同儕現在在做的事。
【能力二】共同注意力
「共同注意力」又稱為分享式注意力,屬於社交發展,簡單來說就是孩子要對人有興趣,會去注意其他人在注意什麼。寶寶6~8個月,就有共同注意力的發展,他們會注意看大人在看那個方向,然後朝著大人看的方向看過去,接下來他們能夠清楚知道大人到底是在看什麼,接近1歲時,孩子不僅是跟著看,還會再看回來看大人的眼神,以做確認,1歲後,孩子也會用手指比的方式,去吸引大人看,不到1歲半,就能夠用比或聲音來引起大人注意看,而且會來回確認大人有沒有在看。
要訓練孩子的共同注意力,可以多玩演默劇的遊戲,也就是利用眼神或肢體語言,讓孩子理解大人要傳達的是甚麼。
【能力三】鼓勵演戲
簡單而言是多玩假扮遊戲,因為演戲的過程中,可以不斷去修正自己是否讓其他人看起來符合那個腳色。
【能力四】示範「調頻」語言
這邊所謂的「調頻」,其實意思是讓兩人的想法能在同一個頻率的意思,所以大人在跟孩子溝通時,可以多把自己的想法過程交代清楚,例如媽媽剛剛看到你一直在縮,這樣的肢體動作讓媽媽覺得你是因為冷,才會把自己縮起來,所以媽媽才會去拿外套給你……。
【能力五】覆述故事
在共讀完一本書後,可以跟孩子討論這本書在說些甚麼,主角的感覺或想法,或者是你覺得接下來,他們會做甚麼呢?例如三隻小豬,他們趕跑大野狼後,你覺得豬大哥和豬二哥之後會做甚麼呢?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