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越說越故意?解密孩子「故意行為」背後的內在需求
4.社交型:
這類孩子會故意去做對方不認同的事,或說對方不愛聽的話,甚至會刻意邊看對方反應邊做,目的在激起互動。他們有互動的需求,卻用錯方法,也或者是得不到「正向注意力」,就甘願選擇「負向注意力」。最常見的例子就是想跟同學玩,結果是推同學;想要爸媽跟自己玩,結果故意丟東西。
應對方法:
這類孩子說穿了,就是想要玩,想要互動,想要看對方反應,因此解決方法不外乎三個方向,第一,無關緊要的故意行為,可以冷處理或忽略,不要讓孩子看到預期的反應;第二,反問孩子的需求,想要一起玩,就該用適當的語言表達,故意行為反而會得到不好的後果;第三,主動邀孩子互動,或給予其他解決方案,以達到互動的目地。和尋樂型一樣,孩子是有內在需求的,因此光限制不能解決問題,因為孩子會在另謀出路,讓孩子有適當的時機滿足,才是根本之道。
5.焦慮型:
這類孩子的故意往往是因為太焦慮而當機,結果不說、不做、或亂說、亂做,這些「壓力」產生的當機行為,在有情緒的大人眼中,就如同「故意」,因為他們知道孩子真正的能力不是這樣,認為這是故意在反抗,更加生氣,造成惡性循環。
應對方法:
實務上觀察,很多大人覺察不到孩子的焦慮,因為大人被自己的情緒所蒙蔽了,因此建議,當你認為孩子是「故意」時,不妨再冷靜思考一下,這像孩子平時的樣子嗎?孩子面無表情、摳手、愣住或像機器人一樣,可能就是處於焦慮狀態,這時候兇是不能解決問題的,倒不如坐下來,吃點東西,緩和氣氛,再來好好討論,兩人可以怎麼做,才能讓這個情境不再每次都有衝突。
6.對立型:
有一種人際互動型態叫做「我不好,你也不好」,這類孩子通常對自己充滿負面感受,同時也厭惡其他人,要別人跟他一樣不好。因此,自己不開心時,會採取一些行為,故意讓他人也不開心。如果大人感受到「他就是故意要惹我生氣」,沒錯,這就是他們想要達到的目的。
應對方法:
這類孩子本身負能量已經很強了,認為自己不好,怎麼做都不對,別人讓自己不快樂,因此他們的「故意」,是真的名符其實,要讓對方不開心。所以,如果你兇回去,或表現出生氣、憤怒,就真的滿足他們的期待,那他們可能就更變本加厲。要解決問題就要打破這樣的惡性循環,大人可以用不同的情緒反應去回應,例如驚訝、示弱或忽略。但由於孩子的根本問題在於覺得自己不好,因此要解決問題,就要改變孩子的信念,大人在任何小地方的肯定與讚美,都有助於改變孩子的信念。
分析了這麼多孩子故意行為背後的內在需求,最重要的是要提醒各位,當你意識到自己認為孩子是故意時,記得提醒自己冷靜分析,孩子的內在需求是什麼,從根本處理,才能有效解決問題。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