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矩不能堅持,是一種隱形的溺愛
某次在餐廳吃飯的時候,看到隔壁桌有個孩子,正在哭鬧著跟阿嬤要求,我要先喝果汁!
這時候媽媽跳出來說,沒有吃飯怎麼能先喝果汁?阿嬤回說,你看他現在吵成這樣,反正也沒再吃了,你就先給他吧!後來,阿嬤順手把果汁推給了孩子,跟他說:「喝一點就要吃飯喔!」
果不其然,孩子就是孩子,哪管你這麼多,果汁一喝就是半杯,飯吃個一兩口就不吃了,用哭鬧的方式要討第二杯。阿嬤這時很生氣的要處罰孩子,我心想「這是一開始放棄教養原則的結果,沒規沒矩,讓孩子無法無天!」
我不知道你記不記得,我曾經分享過我帶孩子吃飯,孩子也是耍賴討果汁,雖然我用不三不四、連哄帶騙的方法,讓孩子吃完飯,最後才喝果汁,但我還是緊守底線,因為我知道這些規矩,都是事先訂好的,千萬不能在孩子面前,說一套,做一套。
另外,在幾次與全國幼兒園教師的座談會中,我普遍聽到老師們一個共同的心聲,那就是爸媽們在剛把孩子放在幼稚園時,總不能好好的放心,讓老師調整孩子的一些規矩、生活能力及分離焦慮。
其實,這或許是基於父母關愛子女的天性,以及從小孩子就是自己一手拉拔大,父母一開始會擔心、會干涉,這在所難免,只是現在的保護程度似乎有越來越嚴重,快讓這群基礎教育的老師們束手無策了!
我們從三個角度,來談現代教養的問題:
面對幼兒飲食,爸媽該堅持的規矩
常聽到一些學齡前孩子在家的飲食習慣很差,對食物挑三揀四,吃飯一定要配電視,到吃飯時自己的主見特別多,跑來跑去沒定性。
但這些孩子,卻也經常到了上學後飲食習慣就變好,絕不是因為已經長大了這麼簡單的理由。
而是在團體中,老師堅持大家把玩具收好才能吃飯;堅持每個人的分量可以稍做選擇,但要負責吃完;堅持時間到了,大家一起洗手吃飯這件事,沒有例外;堅持你不想吃,就得承擔餓一頓的後果。
相較於有些爸媽的做法,「不想吃正餐就不要吃,牛奶點心就多給點!」、「挑食的食物,我就少煮點,以免麻煩!」、「不坐在餐桌前吃飯就算了,至少肯吃就好!」、「跑來跑去,邊罵但是又邊餵!」,這些充滿妥協的教養,容易造成日後的壞習慣,是一種隱形的溺愛。
(下一頁繼續,在團體學習、情緒教育中該堅持哪些規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