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個性急不能等,對長大性格有影響!
來上課的一個孩子,跟阿嬤討東西,不肯好好說,又生氣又腳跺地說「快一點!我要!」。阿嬤本來要直接拿給他,結果被我阻止了,我請阿嬤等一下。我蹲下來跟孩子說「我知道你想要,但你大吼大叫又太急,大人不知道你要什麼,我們來練習一下!」。接著,孩子就把情緒緩下來,跟著我說出他的需求。
大家以為個性急不能等,只是小事嗎?錯了!研究發現,3歲後孩子,如果東西看了就拿、常忘記教訓、衝動不能等,自我控制能力愈晚熟,等到了成人時期,這些孩子比一般的孩子,更容易出現「健康」及「經濟」上的危機,因為這些孩子的自我管理很差,於是產生了重大的影響,這就是從小看大的證據。
孩子個性急不能等,絕不能不教,不然影響到長大,四個急行為要從小教:
1、急行為「東西看了就要拿」:
這種行為要從小教,不然孩子長大物慾高,東西看到就會想要買,不會先衡量自己的狀況,而且衝動控制能力很差。
2、急行為「失敗就馬上生氣」:
這種行為要從小教,不然長大亂發脾氣的行為多,挫折容忍度會不好,對外界批評會過度敏感,而且情緒起伏容易很大。
3、急行為「別人講話愛插話」:
插話行為要從小教,不然孩子長大容易太直白、得罪人,顧著表達自己的意見,對情境觀察很差、沒耐心,而且,容易讓週遭的人覺得很白目。
4、急行為「都要照自己意思做」:
都要人家聽他的,要從小教,不然長大容易不尊重人,挑戰團體的規則,太過堅持自己想法,個性變得缺乏彈性不願溝通。
很急很不能等,會養成壞習慣,大人一定要從小教。小行為卻有大大的影響,所有照顧孩子的人都要知道~
3歲看大,7歲看老的科學證據
其實,我們聽過的3歲看大,7歲看老,我這個學科學及醫學的,一直覺得有其中的道裡存在。
英國愛丁堡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7歲時,孩子的數學及閱讀技能比較傑出的孩子,成年之後會有比較好的收入、較好的工作機會。而為了證實3歲在一個人一生中,究竟起到多大作用,80年代英國倫敦精神病研究所教授卡斯比及倫敦國王學院的精神病學家們,進行了一項別具一格的試驗觀察。
研究者以當地1000名3歲幼兒為研究對象,先經過一番調查分析,然後將他們分為5種類型:充滿自信型、良好適應型、沉默寡言型、自我約束型和坐立不安型。
到2003年,當這些3歲孩子都長成了26歲的成人時,研究者再次與他們進行了面談,並且對他們的朋友和親戚進行了走訪。後來,這些3歲幼童的言行竟然準確預示了他們成年後的性格,讓研究團隊十分驚訝,並在2005年提出報告。卡斯比教授指出,一個人對3歲之前所經歷的事情會像海綿一樣吸收。這意味著孩子性格形成和能力培養的關鍵期就在3歲之前,這個階段的孩子跟隨什麼樣的人,接受什麼樣的教育,就將會形成相應的性格。
和其朝夕相處的成人所說的每一句話,所做的每一個動作都可能會深深地烙在他們的心靈深處。所以,過去我們覺得孩子什麼都不懂的年齡,現今的科學發現竟是品格養成的關鍵期。
由此可見,在孩子3-5歲之前的成長過程中,父母的陪伴教養,及老師的教育,有著非常關鍵及深遠的影響。天性與教養在天平的兩端,提醒現在家庭,更該有耐心的引導孩子修正氣質、觀察調整行為、發展孩子自己的優勢,孩子的心智在不斷的快速變化,當父母的要跟上腳步,一起成長。
孩子個性急、沒耐心的五個教養策略
1.棉花糖訓練
學習棉花糖實驗跟孩子說,”你如果可以現在不買車子玩具,忍耐一個星期之後再說,除了車子玩具外,加碼讓你選擇全家出遊的地點,獎勵你等待”。
利用時間上的延遲,逐漸訓練忍耐力,孩子可能會從等待中,發現原來沒有這麼想要。
2.思考訓練
我有聽到你說你想要,但不在這次的計畫中,爸爸媽媽現在能答應你的是,我們回家後討論要集多少點數或金錢才能買?何時可以買?為何需要買?可以計劃再下一次。
給孩子適切的期待,引導孩子進一步的思考,不要每一次都直接拒絕孩子。
3.表達訓練
跟孩子溝通,想要的東西有好多,如果看到每一個想要的東西,都要用生氣的方法來討,反而浪費好多時間,最後的結果爸爸媽媽只看到生氣的你,也會忘了你要甚麼,所以爸爸媽媽鼓勵好好說,也是為了聽清楚你的需求。
4.衝動訓練
跟孩子說,我的建議是”你現在先不要急不要哭,記不記得你上次,我們也有想到辦法,最後也解決了,可是哭鬧,就沒辦法坐下來討論了。”
引導孩子表達,可以讓孩子的情緒變緩,也沒有同意孩子的予取予求。
5.時間訓練
爸爸媽媽說的等一下,是”數到100″,是”10分鐘”,是”唱完一首歌”,你如果有等,有忍耐,而不亂生氣,亂哭鬧,我一定會說到做到,好好跟你好好討論。
不要讓孩子每次都等不到,因為孩子的時間觀念還沒有發展成熟,所以會擔心等不到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