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常分心該怎麼辦?先找出易分心原因再教
孩子分心一直是令老師、家長頭痛的問題,在學校他們可能常狀況外、動作慢,全班同學都早就抄完聯絡簿在閱讀了,孩子可能連第一行都沒抄完;明明老師說拿水壺出去排隊,全班同學都開始行動,結果孩子需要被提醒才知道要動作。
在家裡,爸媽會覺得孩子每件事都要催、都要提醒,每每想要當個溫柔媽,好好跟孩子說話,偏偏孩子不專心、聽不見似的,總要媽媽變成虎姑婆,吼叫才會回神,想起來自己現在應該幹嘛。究竟孩子為何容易分心,有什麼方法讓孩子能專心一點呢?
孩子分心,常見原因和解決方法
1.沒興趣沒動機
有些孩子的興趣廣泛,但偏偏有些孩子對什麼都不太感興趣,喜歡的就那幾樣,好惡分明,沒興趣的就不想聽,覺得無聊、厭煩,甚至想逃開,這種狀況下,當然不可能專心。
當孩子因為沒興趣、沒動機,而產生分心行為時,大人最重要的,就是要想辦法創造孩子的動機。動機和大腦的報償中樞有關,也就是說當孩子感到有報償(可能是外在獎勵或內在成就感),就容易產生動機,有動機,呈現出來的就是有興趣。
那要怎麼讓孩子感到有報償呢?總不會是都要花錢買禮物吧!其實,最好的報償應該是出於內在的,例如感到有成就感、感到被重視、被尊重,當然如果孩子一開始的動機超級差時,些許外在獎勵也未嘗不可,例如電影《老師你會不會回來》中,王政忠老師的作法,就是一個成功將孩子內在動機引發出來的例子。
2.大腦警醒程度不對
大腦警醒程度太低,孩子看起來就是恍惚、發呆、沒精神;而警醒程度過高,孩子則會過於激動、亢奮、靜不下來,因此警醒程度適中才是最適合學習的,低或高都會讓孩子容易分心當警醒程度低,可以讓孩子做些跑跑跳跳的活動,幫助大腦開機,而警醒程度高時,則可以做些出力氣的活動,幫助大腦冷靜下來。
由於運動可以幫助大腦警醒度的調節,因此最好是在靜態學習前做,例如上學之前或每節下課,讓動靜做好適切的分配。所以,易分心的孩子,千萬別讓他不能下課去補作業,這只會讓他更無法集中注意力,惡性循環。
3.學習速度慢跟不上
不是每個孩子在聽講時,都能跟上老師的速度,有些孩子需要較長時間去理解,因此,跟不上的孩子,就會因為不懂而分心。這類的孩子不見得是認知不好,他們只是某些訊息處理較慢,例如光用聽的,有些人就是記不住,但用看得,就很容易記住,這我們通常會說孩子具有視覺學習優勢。知道孩子的學習優勢,就能夠藉由調整授課方式,讓孩子跟上腳步變專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