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玩笑不好笑,絕不能玩的惡作劇
有一陣子家長群組瘋傳「3人跳跳戰」的惡作劇影片,看完背脊都涼了,很多人因為這種惡作劇而喪命。其實,過去也發生過不少孩子惡作劇,而危害到生命的行為,例如:把筆插在椅子上害同學屁股插入筆、突然拉開椅子害同學跌坐地板脊椎受傷、水壺裝熱水害學弟燙傷等。孩子一開始可能都不是出自故意,覺得好玩,但卻造成他人一輩子的傷害。
我認為教育孩子不當的惡作劇行為,不該是遇到一件教一件,而是應該主動出擊,讓孩子清楚明白什麼是合理的開玩笑,如果界線拿捏不好,就會成為惡作劇,或者構成霸凌行為,嚴重是會有法律責任的。
不是每個孩子都喜歡開玩笑,但的確,有些孩子的社交互動方式,就是喜歡透過捉弄、惡作劇的方式來進行,他們故意使對方陷入窘境,然後在旁觀賞對方尷尬、吃驚、恐慌等情緒反應,藉此得到樂趣。
這樣的開玩笑行為,說穿了就是為了滿足自己樂趣,而其他旁觀者或被惡作劇的人未必覺得有趣,相反地,還會感到厭惡。
喜歡惡作劇的孩子往往有幾個特點:
1. 創意十足、熱愛嘗鮮
2. 喜歡引起他人注意
3. 神經大條,不易察覺他人感受
4. 幹勁十足易衝動
爸媽一定要教孩子,遠離及判斷危險的能力
我們沒辦法管到別人的孩子,但我們至少要教自己的孩子,遠離及判斷這種危險,我有幾個建議,給大家教育自己的孩子:
1、教育孩子跟他說,如果有某個孩子會一直來弄你,甚至對你惡作劇,你不能置之不理,因為他可能會要看到你更大的反應,而開不能開的玩笑。所以一定告訴老師及告訴爸媽。
2、教育自己孩子,如果別人有做「讓你感到不舒服」的事,你一定要勇於表達,不要害怕說出來會有不好的結果,更不要用委屈求全去換到友誼。
3、教育自己孩子,對於常失控、常惡作劇的孩子,自己要保持警惕,當這些孩子異常興奮的時候,就要離他遠一些。
4、教育自己孩子,如果看到同學,要對其他人做出可怕有可能受傷的事,不一定要自己去制止,但一定要幫忙告訴大人。
5、大人要掌握孩子交友的狀況,不是一直叫孩子不要去交壞朋友,而是去了解孩子朋友的屬性,去了解孩子間都在玩什麼遊戲,這樣才有機會提醒孩子行為的界線。
教孩子「開玩笑的界線」,有幾句話平時一定要教,讓孩子明白
1.「做或說之前,先想想,對方可能的反應」:
有些家長會覺得很奇怪,孩子怎麼會喜歡看到對方不開心,這會不會是心理生病了。其實,大部分是因為孩子的心智還不成熟,太過自我,因此只著重自己的快樂有沒有被滿足,而沒有感同身受或同理心的反應。「跳脫自我」、「察覺他我」是需要練習的,爸媽要經常帶孩子從生活中或繪本上,看看別人的情緒反應,建立經驗常識。
2.「每個人的喜好、感受、想法都不相同」:
要讓孩子了解,同樣的事情,每個人的感受可能都不一樣,就像有些人喜歡青椒,有些人可能聞到青椒就想吐一樣,所以不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強硬的套在別人身上,你覺得好笑,對方未必覺得好笑。
3.「別人不喜歡的事,就不可以做」:
這個道理很簡單,但其實孩子有時很難學會,尤其是從小成長的環境中,如果有遇到愛捉弄孩子的大人,那孩子就容易誤解,認為這樣的捉弄,是合理的社會互動,這是很危險的。
愛開玩笑的孩子,在每次的小事件當下,爸媽要引導孩子思考
1.「你做這件事的目的是什麼?你想看到什麼反應?」
孩子間的互動,偶爾會出現一些無傷大雅的玩笑,原本是能增進感情,讓生活中多一些快樂的回憶。但如果玩笑是建立在自己的快樂與對方的難受上,也就是說,你覺得好笑,但對方一點都不覺得好笑時,就是欺負與霸凌。所以,要先了解孩子原本的意圖與動機,針對孩子的目的再教育。
2.「你有注意到對方的反應嗎?對方的反應是你想要的嗎?」
這是點醒孩子,要能同理孩子的感受,但,比較難搞的是,有些時候孩子間搞不清楚狀況,孩子被絆倒,不僅惡作劇的人笑,旁觀的小孩笑,連跌倒的孩子自己也都覺得好玩,如果大人看到這個情況,也建議要教育孩子。
3.「這件事可能會有那些不良後果」
除了教育可能的後果外,也要拿一些社會事件來讓孩子加深印象,例如這次的「三人跳跳戰」,爸媽要讓孩子瞭解事情的嚴重性,及後續當事人必須承擔的責任,藉此讓孩子知道事情的嚴重性及他人的內心感受,用這樣的方式讓親子共同討論惡作劇的界線,了解到一時的好玩,可能造成對方終生的遺憾與自身愧疚,這樣的討論會比爸媽一直用口頭限制或高壓管教,更有效唷!
過去男生嬉鬧愛玩的阿魯巴、彈女生內衣肩帶,到現在隨著網路科技進步,學生可能抓取網路圖片使用、上傳同學的不雅照片等,學生以為這些玩笑無傷大雅,卻不知道已觸法。
除了學生要有法律素養之外,家長、師長也要負起教育責任,讓學生知道什麼玩笑可以開、什麼玩笑不能開,時時尊重別人,好同學之間應該要互相保護,有人要惡作劇也要阻止,千萬不能以惡作劇來做為開玩笑的方式,因為惡作劇有可能會付出超乎你想像的代價!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