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太乖未必是好事!小心長大心理問題多
3、孩子不見得有問題,而是大人自覺安排都很合理
我們大人很容易跳入這樣的思維:「現在不加強,以後長大怎麼辦」,所以中大班活動量較大、比較不容易坐得住的孩子,不少爸媽就會安排孩子上些棋藝、藝術或英文等靜態課程,希望訓練孩子靜下心來。
看似合理,但卻可能和孩子的大腦發展背道而馳,這其實和我們過去常聽到的「合理的要求是訓練,不合理的要求是磨練」,沒甚麼兩樣。
4、小學後,孩子會開始擔心達不到大人的目標
小學以上的孩子,已經很能夠了解自己的能力在哪裡,強項是甚麼、弱點是甚麼,只是可能無法用言語具體分析出來罷了,所以你會發現,他們面對自己比較不行的事物時,「我不會」一下就說出口。
最怕的是爸媽到了這個時候,還搞不清楚孩子的學習優劣勢,用傳統方法:「你再試試看呀!你”寶可夢”就都可以認得出來,怎麼ㄅㄆㄇ就老是認錯?」
這也是一種錯誤的期待,因為從認知神經科學去分析ㄅㄆㄇ和寶可夢的學習,它們的處理路徑與區域並不完全相同,爸媽這樣的說法,也可能讓孩子對自己的學習更沒自信。
孩子太乖、太壞都未必是好事,最重要的是讓孩子懂事
做爸媽的,誰不想要有一個乖孩子?但孩子太乖,會讓他缺乏主見,太聽話的孩子,會讓他不懂拒絕,其實在教養這門學科裡,我反而覺得,不管孩子是乖的、壞的,更重要的是他們能不能「懂事」,能不能懂得分辨在什麼情境下該聽話,什麼時候該表達想法及保有自己的意識,不要太容易被別人牽著走,但也不能太固執己見,這是很難的事,有的時候可能連大人都很難做到,所以,別太苛責孩子也變太過度期待,有時候,爸媽的心態的很重要,要試著多尊重孩子喔!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