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太乖未必是好事!小心長大心理問題多
做父母的難免希望自己孩子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希望他們越長大能夠越「聽話」,通常父母都會選擇用鼓勵代替責罵,也會覺得,這些教養都是以「我是為你好」為出發點,然而或許都是真心為孩子好,我們都希望陪伴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可以建立孩子的成就感及自信。
但是,往往言過其實的讚美,一直不斷提醒孩子要乖、要聽話,有時會轉而成為太過執著與控制的愛,反而弄得親子之間傷痕累累。
越乖的孩子,獨立能力越差
爸媽都希望孩子聽話,希望他乖乖的,但其實,越乖的孩子獨立能力越差。因為,越乖的孩子太聽話,容易沒有主見,就會越依賴爸媽及老師的話及想法,就是照著大人的安排走,將來也較難成功及學會獨立。
而且,從孩子的心理層面來看,聽話只是討好大人的一種方式;我們發現,越乖的孩子,因為較無自己的想法,變得容易順從他人,也變得不懂拒絕,長大後,孩子變得較無法自我表達,很多情緒及想法就不太會表現出來,而藏在心裡,久了可能會有負面的壓力產生。
對孩子錯誤的期待,會讓孩子更有壓力
1、對孩子行為期待過高,傷了孩子,也傷了自己
舉個例來說,為何很多家長覺得兩歲孩子難搞,有部份也是因為語言能力的發展進步,明明平時就很會說話了,你就會期待孩子遇到事情時也都能夠好好說,偏偏小孩都用哭鬧的,搞得家長一肚子氣。
其實從大腦發展來看,這個年紀的孩子,本來就會因為一些情緒而明顯影響表達能力,但因為家長的錯誤期待,導致在孩子有情緒時,親子關係就變得緊繃,甚至爸媽懷疑自己是不是教的不好。
2、孩子到了5歲後,開始了解大人心中的期待
至於大一點的孩子,更是如此,因為他們的心智已經成熟到,知道爸媽對他的期待是什麼,特別是五歲以上的孩子。
當他認為他做不到你的期待,可能是沒能力,也可能是沒興趣,就可能出現不少我們大人認為的行為問題,例如心不在焉、逃避、挑戰、焦慮、玻璃心……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