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喜歡上學,有七成是因為社交能力不好!
爸媽常見的教養語言,不但沒有讓孩子服氣,反而讓孩子更叛逆,甚至孩子會模仿用於他的同儕互動裡,有以下幾點要注意:
1.大人:這個也不懂,你到底要我說幾次!
2.動作這麼慢,誰受的了你啊~
3.這麼簡單,你怎麼連這個都不會!
4.現在不准辯解,我說怎樣就怎樣!~
5.你就是愛騙人,這次我不會再相信你的
6.因為你是小孩,這個只有大人可以做,所以不行!
面對孩子出言不遜的狀況,父母可以先靜下心來分析背後的原因,一般來說,孩子講出難聽的話,說話不得體,可以歸納出幾個原因:
一、自己很重要的權益被剝奪了,所以我要抵死捍衛
如果父母已訂好家規,要求孩子遵守時卻被孩子頂撞,可以引導孩子回想原本制定的規矩是什麼,而自己剛剛的行為其實違反了規矩,同時告訴孩子,可以怎麼做才是符合家規。
先不要隨著孩子的惡言相向,忘了好行為該如何引導,最後再帶著孩子分析自己的語言。
二、環境中的限制太多了,我沒有表達意見的空間
孩子兩歲以後,自主性就會愈來愈高,愈多的禁止會讓孩子與家長的距離變遠,親子關係變差。
此時,父母應該開放一些選擇權給孩子,例如吃飯時,可以提供多種菜色,但是由孩子自己選擇吃什麼。
在親子的溝通上,要求孩子「不准做……」的同時,也必須明確告訴孩子背後的原因,例如不能玩插座,因為會有危險。並且提供孩子其他「可以做……」的選擇。
最後當然要跟孩子說明出言不遜無助於權利的開放,並帶著孩子,由父母示範一次適當的語言表達,才能幫助孩子說出真正想說的話。
三、欺負教養弱者
家有山老虎,當然去欺負小貓,例如媽媽很在意孩子對大人說話不禮貌,很要求並會嚴格處罰。
但阿公阿嬤並沒有這樣規矩,孩子就容易對阿公阿嬤大小聲,甚至頤指氣使,這時候管教態度的一致,變得非常重要。
環境中如果大家一致要求孩子說話要得體,孩子才會打從心裡認定這件事是所有人在乎的,才不會鑽教養漏洞。
四、長期被過度溺愛,養成不恰當的說話習慣
有些家長認為,孩子還小,不好聽的話是透過模仿而來,長大自然會成熟懂事。
長久下來,針對孩子對大人出言不遜的態度,不加以處理,久了就會養成不恰當的言語行為模式,這就是過度溺愛了。
有研究證實,好習慣要比壞習慣多花五到十倍的時間練習,也就是說,如果適切的言語行為需要一百次的經驗養成,那麼一個不良的言語溝通只需要重複十次,之後就會形成終生的習慣。
所以家長的態度相當重要,好習慣總是比壞習慣難以養成喔!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