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輸不起、爭第一,如何培養孩子的耐挫力?
例如:孩子因為排隊不能排第一個而生氣,大人的角色應該是去提醒孩子,去觀察其他守規矩的孩子,暗示孩子該怎麼做。
相反的,如果家長在第一時間去責罵孩子不守規矩,反而讓孩子沒有臺階下,情緒行為會更大。
如果家長馬上去幫孩子對其他同學解釋或表達需求,也會讓孩子過度依賴,無法適應團體中的挑戰。所以要讓孩子有機會,自己去練習解決問題。
孩子輸了就哭,耐挫力教法三:
努力也不一定會到達預定的目標
孩子有時候覺得自己一定會成功,才會在失敗的第一時間,非常驚訝也難以接受,接著情緒就會來得又急又快。父母面對這種個性的孩子,身教就非常重要了。
我就會鼓勵家長去分享自己的挫敗經驗給孩子聽,或者真的去玩玩看孩子的遊戲,如疊積木,讓孩子看到即使是大人,比他還認真、還要厲害,都有可能失敗,所以不需要這麼生氣或在意。
身教的目的,是要讓孩子有所參考,修正及調整自己的情緒行為,建立一個又一個活動中的平常心。
孩子輸了就哭,耐挫力教法四:
這個比賽不是比第一名的
競賽雖然會增加孩子對遊戲的興趣及持續,但如果孩子的學習過程,教導過度的期待,就會讓孩子更在意輸贏。
在家庭教育裡,我們最擔心的是,爸媽經常去促進手足間的比賽,如「你跟哥哥看誰吃得快?你跟弟弟看誰先寫完作業?」
這種做法,有時會忽略了孩子中間的差異,讓孩子養成從小就在意輸贏的壞習慣。因為兩個孩子中,如果有一個的能力比較弱,反而因為「比」,培養出了低自信、低自尊及團體社交差的現象。
這幾天跟一些輔導老師,參加一場研習座談會。我提到了:「EQ教育,才是現在孩子課綱及12年國教中,最需要加入的元素。」台下老師非常的認同。而EQ教育的對象,絕對不是只有孩子,而是家長、師長、及孩子三方才對,因為我們這些在教他們的大人,就是成長中孩子,情緒模仿最重要的對象。
在遊戲學習中,最重要的是促進孩子觀察過程,不計名次與分數。我們常引導爸媽去對孩子說:「我們要看誰做的最好、最漂亮,最後還要看你能不能說出你做了什麼喔!」利用這類的教養語言,培養出能專注、有耐心,愛思考的好孩子。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