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個處罰孩子時絕不能做的事
許多爸媽遇到教養挫折,會抱怨:「我真的不想發脾氣,但每次好好說都沒效,乾脆直接處罰比較快!」教養難免有情緒,但因此隨意處罰孩子,並不會讓孩子的大腦記取教訓,他們只會感到害怕,甚至長大去模仿爸媽暴怒。
處罰孩子時,絕不能做的7件事
有原則的處罰比很兇的處罰有效,七個處罰孩子時絕不能做的事,給大家參考:
1、情緒暴怒時不要處罰小孩:
大人在盛怒之下,控制判斷是非的前額葉會失控,這個時候不要處罰小孩,因為判斷可能不是正確的,而且出發的程度可能會過頭。
2、沒有了解原因不要處罰小孩:
大人很容易看到孩子犯錯就直接處罰,可是這樣可能會誤會孩子,有時候他們不是故意的,而是聽不懂大人的話才犯錯,先傾聽原因再決定處罰與否,是很重要的步驟。
3、沒有先訂好規則前不處罰:
有時候孩子會犯錯,是因為大人沒有明確地告訴他們界線在哪裡,也有一種狀況是,家裡大人很多,但是大家訂得規矩卻不一致,有人太鬆有人太緊,這樣會讓孩子的規矩混淆。
4、不在大庭廣眾之下處罰孩子
再小的孩子都有自尊,不要在大庭廣眾下處罰,孩子只會記住他沒有台階下,不會記住你教了什麼,而且常常因為不知道接下來該如何自處,接著情緒更爆炸。
5、不能遷怒到其他事而處罰:
處罰一定要就事論事,我們常在處罰的時候就說「你上次也是這樣!」,接著就會處罰得更重(覺得孩子是累犯),這是一種遷怒的教法,容易跟孩子變得針鋒相對,最後處罰就會失焦。
6、不可以用連坐法處罰:
這種方式最常發生在手足吵架時,可能就會說「你們再吵就通通都不要玩!」,但是其實這可能都沒有追根究底,也沒有去深入了解可能是誰犯錯造成,容易造成手足間的不公平心態,這樣孩子會因為不公的處罰而變得更計較。
7、不能動手處罰小孩:
研究發現,一個月被父母打超過2次的孩子,長大後攻擊的行為會增加50%的機率,孩子的潛意識中會模仿暴力行為。所以教小孩可以共同約定好處罰方式,就是不要動手打孩子。
處罰的目的,不是要讓孩子恐懼,處罰最重要的目的,是要讓犯錯的孩子學習自省~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