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專注力及耐挫力,在幼兒園時期該如何培養?(領取幼兒4大能力檢核表)
幼兒園作為孩子離開家庭,步入團體生活的第一站,很多研究都發現,幼兒園時期的教育,是影響孩子一生的關鍵!
而且,5歲前孩子90%的大腦就已開始發展(如下圖),因此幼兒園時期,孩子各項能力的培養是很重要的,尤其是與學習相關的專注力及耐挫力。

幼兒常見專注力不足、耐挫力差的10個行為問題

幼兒專注力不足,該如何改善?
專注力,常會被誤認是指能專注在一件事物的能力,因此經常有家長提出質疑,孩子看電視、看繪本可以很專心,應該就沒有專注力的問題吧!其實未必,專注是一種”醒覺”的狀態,是一種心智活動的分配或歷程。所以專心,是指能控管自己的注意力,並同時排除心中任何不相關的想法、意見、情感,或外在環境中不相關的干擾刺激。
因此,我們將幼兒常見的專注力問題,分為兩大類型:
1.抑制控制不足:
也就是無法將不相干的干擾排除,包括內在想法或外在刺激,當孩子這部分的控制能力不佳時,就很容易想到什麼就說、看到什麼就去做,大人在講話都沒在聽,導致常沒聽到大人的指令,甚至在團體中游離。
改善的方法,就是要培養孩子抑制能力,除了利用衝動控制的活動(如撲克牌的心臟病、一二三木頭人),增加抑制力外,也可以藉由調整環境(包括指令給予步驟化,或提示視覺化)來提升孩子的抑制能力。平時也要多跟孩子玩分類性質的遊戲,判斷什麼事物與其他事物不相關,例如在一堆交通工具的圖卡中,加入了機器人的圖卡,孩子應該要有能力分辨出機器人和其他圖卡不太一樣(不相關)。隨著孩子能力的進步,要鍛鍊孩子自己將大人的指令轉成步驟,或在腦中轉成視覺化的圖像,幫助記憶,也能提升抑制力。
2.調節專注不足:
指的是持續專注的能力,這通常與大腦警醒系統、獎賞系統有關,當孩子調節專注能力不佳時,就容易發呆、恍神或過度興奮坐不住,經常做事3分鐘熱度,玩具玩沒幾分鐘就換,或經常抱怨無聊。
改善方法可以先增加大腦獎賞系統的回饋機制,將任務拆解變簡單,或者是透過動手做來逐漸拉長時間,誇獎孩子努力的過程,都有助於專注地持續。此外運動對這類孩子很重要,尤其是有氧運動、球類活動,對於持續專注、抑制控制也都有不錯的效果。

幼兒耐挫力不足,該如何改善?
耐挫力表現,參考馮江平(1991)的挫折定義,指的是當人們在有目的的活動中,遇到自己能力無法克服,或自認為無法克服的障礙與干擾,造成本身需要或動機不能獲得滿足時,所產生的消極的情緒反應。幼兒這種情緒反應,可能有兩種類型,一類是遇到挫折就生氣地易怒型,另一類是害怕挫折產生的焦慮型。
因此,我們將幼兒常見的耐挫力問題,分為兩大類型:
1.易怒型:
這類型孩子容易遇到挫折就發脾氣,像是只要不順他意時就哭鬧生氣,在幼兒園團體中,總是希望要贏,因為他們不能接受自己失敗的挫折感。也因此容易跟同學起衝突、很愛告狀。易怒的最大原因是與”期待不同”,所以讓孩子不要過度對單一結果期待是很重要的。
(下一頁繼續,易怒型孩子教養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