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太調皮、講不聽該怎麼教?3個「撞牆期」教養心法
小棋上幼稚園後,媽媽就經常接到老師的”投訴”,今天拉女生頭髮,昨天拿同學的玩具還弄壞,前天是排隊推擠同學,總之幾乎每天都有狀況發生。雖然老師表示,能理解這年紀的小男生就是比較調皮些,但每天跟同學小摩擦不斷,擔心久了還是會影響人際社交。
重點是,班上已經有家長在”反應”了,希望媽媽能好好跟小棋溝通。可是,其實爸爸媽媽也不知道該怎麼辦?覺得該講的都講了,但似乎沒甚麼改善……。
孩子調皮不能只針對事情處理,爸媽要注意三件事
1.要注意調皮的原因
孩子調皮、愛弄別人,絕對不是講講就有用的,因為這些孩子多半靜下來時,都能知道所做的行為是不對的,另一些孩子則是認為這行為無傷大雅,好好說明了解A行為不可以後,可能還會發展出B行為、C行為、D行為…。似乎都只能事後溝通,無法阻斷不當行為出現。因此,處理孩子調皮、愛弄別人,絕對不能只針對事件處理,而是要了解背後的原因。
孩子調皮、愛弄別人,其原因有六:
一、只是想互動
不是每個孩子天生就知道怎麼跟人開啟互動才適當,所以有些孩子會用拉人頭髮、拍背等肢體碰觸的方式;有些孩子會直接拿走別人正在玩的玩具,要對方跟他玩;也有些孩子會用不適言語來切入團體,例如「這好簡單唷!(鄙視意味)」、「你們這樣不好玩,我跟你們說要…(要他人聽他的,改變規則)」。這些行為雖然本意是希望互動,但卻往往弄巧成拙,讓同學更不喜歡一起玩。
✅這類孩子該怎麼教?
對於這類孩子,就不適合只告訴他,這些行為同學不喜歡,因為他們沒有方法,通常也比較自我,不懂得隨時站在別人的立場思考。最好的方法是要告訴他,同學喜歡什麼互動方式。
中大班以上的孩子,可以用團體討論的方式,大家一起分享「你希望別人用什麼方式來找你一起玩」。偏小的孩子,可以教他透過「說」的方式一起玩,尤其是正向的語言,例如「你衣服好漂亮」、「這遊戲看起來好好玩」、「老師剛剛說的故事好好笑唷」等。
很多家長會教孩子問「我可以一起玩嗎?」這樣的問句是具有風險的,萬一被說「不可以」,孩子可能會產生挫敗的情緒,因此,建議避免。
二、覺得好玩
這類孩子多半能預測做這些行為,別人會有什麼反應,且這些反應會帶給自己什麼樣的感受(好玩、有趣),但卻沒顧慮到別人的感受,甚至想到產生的後果,例如把同學的東西藏起來、把同學的玩具拿走等。他們往往比較自我、衝動、欠缺預想,提升這些能力才能有效改善孩子的「調皮」行為。
✅這類孩子該怎麼教?
首先要教孩子學習去解讀社交回饋,習慣去觀察別人的表情與肢體語言反應出什麼,並且要練感同身受的能力,例如知道別人被拉頭髮是生氣的情緒,那就要演一次別人的反應或情緒,才真的能將情緒輸入腦中。此外可以多練習衝動控制的遊戲,例如眼明手快(桌遊)、心臟病(桌遊)、一二三木頭人(團體遊戲)等。
三、尋求感覺刺激
這類孩子調皮、愛弄別人的行為多半以碰觸、推擠居多,且多會在無聊時出現,因為他們的感統失調,想要尋求相關感覺刺激來滿足自己,當孩子自制力不好時,就可能會在不當的時機,用不當的行為來滿足自己的感覺刺激需求。
✅這類孩子該怎麼教?
懷疑孩子「調皮」行為與尋求感覺刺激有關時,除了每天要有機會讓孩子滿足感覺需求外,例如會尋求觸覺、本體覺的孩子,下課回家可以讓孩子有一些玩感統黏土的時間。在孩子容易「闖禍」的時間,給予孩子一些小任務,例如請孩子幫老師對折5張色紙,或以間隔的方式按「啵啵樂」,這些小活動,既能讓孩子有事做、被重視,又能讓孩子稍微滿足感覺刺激需求,最重要的是能避免去弄同學。
四、想要抒發不滿
當孩子不當行為經常是針對特定對象時,或許就要懷疑,孩子是覺得對方的反應太有趣(有些孩子總是誇大反應),還是孩子是對對方心懷不滿。當孩子心存不滿,就可能會找機會捉弄對方、小動作不斷,尤其是過去的社交衝突事件在孩子心中,始終沒有解決時,就會透過沒建設性的溝通方式來表達,例如有時故意伸腳絆同學一下,或推同學一下讓同學嗆到等。
✅這類孩子該怎麼教?
這時最好的方法是先傾聽,了解社交衝突事件為何,無論是多麼小的事,都該尊重孩子的情緒,需要引導的是透過建設性的方式表達情緒,例如:
1.尋求大人協助:告訴老師、爸媽或其他大人,請他們協助解決問題。
2.用身體或語言主動防禦:拿回被奪走的玩具、告知挑釁者不喜歡的原因、表達厭惡及口頭上的反對等
然後透過大人引導進行協商、談判交涉來化解衝突,但當孩子的情緒就是過不去時,例如有些孩子無論不小心被碰撞後,無論對方怎麼道歉,就是會說「我不原諒」,這時就需要大人引導情緒調節的方法,包括學習轉念、彈性思考及正念等。
五、想引人關注
有些孩子的不當行為很明顯地就像是個丑角,能引起他人關注,甚至誤以為是一種推崇,例如上課時念課文故意怪腔怪調,或故意和管秩序的同學唱反調等。這類孩子很可能在學業或其他地方沒有成就感,而會用這樣的方式,引起團體注意,來產生成就感或歸屬感。
✅這類孩子該怎麼教?
這類孩子要學習自我推銷及形象建立技巧,他們需要先了解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為何?而自己希望在他人眼中自己的形象為何呢?先了解這中間的落差,再透過引導觀察其他同學的形象來修正自己的行為,更重要的是,要讓孩子有成就感,培養孩子的優勢,讓孩子的優勢被同學看見。
六、就是忍不住
這類孩子知道不可以、不對、別人不喜歡,但就是忍不住調皮,除了衝動外,最大的問題就是後設認知不好,沒有覺察到自己現在正在做不當的行為,需要趕快剎車停下來。「後設認知」像是從高處鳥瞰自己,進而學習或調整自己的能力,也常被稱為是自我覺察的能力。
✅這類孩子該怎麼教?
要提升後設認知,最好的方法就是經常「反問」,例如「你有發現你什麼時候容易做錯嗎?」「你有發現剛剛的行為好像不適當嗎?」「你為何想做這件事?」「之後可以如何避免自己做這件事」……。
後設認知需要孩子有一定的表達與自覺能力,因此建議6歲後可以練習,而在這之前,可以先鍛鍊自制能力,例如透過視覺提示卡,讓孩子能隨時警惕自己,哪些行為不適當;或給予短暫的放風、自由時間,例如撐不了一節課的孩子,可以安排當小幫手上課時幫忙發作業,走動一下,以避免孩子認知過度負荷;亦可以透過運動來提升抑制能力,增進大腦的執行功能。
集點制度往往也是一個不錯的方式,雖然是外在動機,但如果孩子能先透過外在動機的增強,建立正向經驗,大人再予以強化其成就感、歸屬感、自主感,轉換成內在動機,孩子的行為就能逐漸改善,集點制度也能逐漸退場。
2.要注意教養方法對不對
當孩子表現出很調皮、講不聽時,爸媽的教養方法很重要!以暴制暴、修理一頓、大聲禁止這些教法都不對!容易變成惡性循環的負面效果。
研究發現,體罰與孩子反社會的行為也有關聯。2008年,Joan Durrant通過研究發現,對孩子的體罰程度越高,兒童反社會行為的程度就會越高;容易導致對兄弟姐妹、同齡人、父母的攻擊行為。
正確教法應該是,先讓孩子發洩體力精力,接著才有辦法引導他更專心聽;並引導孩子學習到,和同學相處時要用正確方式互動,而非錯誤方式吸引別人注意力。
3.注意有沒有過動症
有些注意力缺損過動(ADHD)的孩子,在幼兒園階段前,一直被當成調皮,就這樣錯過早期療育的黃金時期;等到上小學後,發現孩子學習不專心,被老師、同學,甚至同學家長貼標籤,出現負向的情緒反彈,才發現狀況愈來愈嚴重!
可從下列情況來簡單檢視一下,孩子是調皮?還是有過動?
1.ADHD的三大核心症狀就是「注意力不良」、「活動量大」與「衝動」
2.不同情境裡有同樣好動表現(在家在校都是)
3.衝動行為偏多會打同學
4.注意力維持很短暫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