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愛談條件,有獎勵才要做?3方法讓孩子增加做事動機
想讓孩子更主動?3方法增加做事動機
綜合上述過程,可以知道,當我們希望孩子由外在動機內化成內在動機,可以利用循序漸進的方式,並加上滿足孩子歸屬感、勝任感和自主感的需求,就能激發出孩子的內在動機,可以這樣做:
1、給孩子「歸屬感」→允許犯錯、關心孩子感覺
給予孩子尊重與關愛,讓孩子在團體中有安全感,處於具包容性的環境,能讓孩子覺得自己是團體/家中的一份子,爸媽心中的小幫手,這會讓孩子更想要和同學做一樣的事,例如完成作業,或幫忙分擔家事。
2、培養「勝任感」→剛剛好的挑戰、引導我可以的感覺
給予理想挑戰、記得給予正向的表現回饋,例如孩子原本寫作業都要條件交換,一開始可以透過這樣的外部調節來增加動機,但當孩子完成作業時,要強調的是,讓孩子知道”你其實可以把字寫的這麼工整耶”、”這題數學你居然會解耶,媽媽想說這題有點難的說”,藉此提升孩子的勝任感。
3、建立「自主感」→共同訂目標、減少控制、增加孩子解決問題力
請孩子做事時,多給予孩子一些選擇權,並盡可能地說明(如內在想法、合理性、感受等),更重要的是要給予孩子自己獨立作主的機會,這會讓孩子感到被認可。也可以跟孩子共同約定目標、時間,「共同約定」會減少孩子被控制的感覺,讓孩子有參與感,做事情動機才會提升。
小心!做錯三件事,讓孩子缺乏內在動機
此外,想激發孩子內在動機,還要避免踩到以下地雷:
1、破壞「歸屬感」的事要少做
孩子如果經常處在被爸媽比較、被同學排擠的環境,會讓孩子覺得自己不屬於家庭中的一員,不屬於學校團體中的一員,對事物沒有參與感,也就不會有做事的動力。
2、破壞「勝任感」的事要少做
大人如果時常打壓孩子信心,總是嫌孩子做的不夠好,例如要孩子字再寫漂亮一點、考試怎麼沒考90分,久而久之會讓孩子累積太多學習挫敗感,就容易缺乏做事動機。
3、破壞「自主感」的事要少做
「快點去做」「功課7點前要寫完」「再玩我就沒收」這些催促或威脅話語很容易讓孩子失去自主性,因為孩子不是發自內心想去做事,只是怕爸媽處罰才去行動,表現出來就是一副懶懶散散模樣、而且不覺得事情是自己該做的。
其實,這些會談條件的孩子都很聰明,我們要引導孩子「自己想要去做事」,而不是跟在他們背後催促他們做事,或是用條件來交換做事,爸媽才不會管得很累~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