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做事不能堅持、受挫就放棄?腦科學研究發現一件事
當我們感到挫折是不可控時,就會傾向放棄
最後,要討論的是信念問題。2014年Bhanji JP和 Delgadp MR的研究發現,當我們感到挫折時,如果認為造成挫折的原因是可控制的,就會選擇堅持下去;相反地,當我們感到挫折會重複出現,無法控制,或自己是無法解決的,就會傾向放棄。
這背後的大腦神經網絡與腹側紋狀體(Ventral Striatum)及腹內側前額葉(vmPFC)有關。當我們認為遇到的挫折是可以控制、能處理,腹內側紋狀體會持續活化,讓我們有驅力繼續;然而當我們感受到的挫折過於負向(如失落、自責、自我貶低),腹內側前額葉就會較為活躍,讓大腦將注意力先轉為處理挫折情緒再說。
而2019年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的研究更發現,年齡與挫折後的注意力定向有關,中低年級以下的兒童相較於高年級以上的兒童,較容易在挫折後,將注意力放在「挫折」本身。
綜合上述,當我們希望孩子在生活中遇到不可控的挫折又能堅持時,可能需要先引導孩子調節負向情緒,再來學習面對挫折,這也需要腹側紋狀體和腹內側前額葉共同參與才行。
(當然,實際上的大腦網絡運作更為複雜,參與的構造也更多,為了方便大家理解,才會簡單說明如上。)

▲杏仁核、腹內側前額葉、腹側紋狀體,都和產生挫折感有關
做不好就哭鬧生氣!2-12歲的教養小撇步

2、3歲
1.當孩子的情緒翻譯官:爸媽在幼兒哭鬧時,可以當他的情緒翻譯官,說出孩子的感覺,目的是因為要讓孩子覺得,教他的人和自己是同一國的,而不是來阻止他的。若三歲的小孩覺得對方是來阻止自己的,就會更無理取鬧,所以這時爸媽可以爭取溝通的機會。
2.讓孩子觀察大人表情:當孩子在生氣的時候, 一定要讓他看到大人的姿勢和表情,這樣接下來才有辦法對話。要引導小小孩看大人「淡定的情緒」,所以不要跟孩子一起急。
4、5歲
1.教孩子正確解讀他人:4歲多同理心就開始發育,可以開始教孩子解讀別人的情緒,可以問他們「你覺得他現在是開心?還是難過?」。教孩子正確解讀很重要,正如前面說到,當孩子錯誤解讀時,就會導致更多挫折與負面情緒產生,因此要教孩子正確解讀他人。
2.讓孩子「有信心」模仿:當孩子已經爆炸時,我們要陪伴在旁邊,告訴他「沒問題媽媽在,我可以幫你哦!」,這種耐挫力差的小孩在碰到困難時,他們需要有一個感覺能力很強的陪伴者,因此要讓孩子覺得你的陪伴很安心,而不是一直在督促我或叫我不能怎樣,這樣孩子才能夠有信心去模仿怎麼解決問題。

6、7歲
1.多陪伴、建立成功經驗:孩子需要的是有盟友,而不是一味地說教,所以要用同理心的話語,不要讓孩子覺得自己一人在孤軍奮戰,陪著他建立成功經驗,來增加他的自信心。
2.真誠讚美做得好的地方:當孩子成功做到一件事時,爸媽的鼓勵很重要,但絕不是一味誇獎小孩「好聰明」、「好厲害」這樣而已,而是要去讚美他努力的過程,把孩子的正向行為描述出來,讓孩子自己肯定自己。
8-12歲
1.教孩子學習肯定自己:可以和孩子分享爸媽自己的經驗,或是透過名人故事、繪本故事(如:自我肯定套書),來幫孩子學會肯定自我。另外教他們說出自己的優點,也是學會肯定自己的第一步。
2.教孩子訂合理目標、不要錯誤預期:為了避免孩子因達不到預期獎賞,而產生挫敗感,需要協助孩子訂合理的目標,讓他們在一次次達成簡單目標之後,也能慢慢培養出自信心與耐挫力。
孩子不能好好說時,先同理挫折再溝通
了解是什麼讓孩子的大腦產生挫折後,下次當他又碰到挫折就哭鬧時,可以教他不要把焦點都放在事情做不好,而是陪他把焦點放在如何解決問題。先同理挫折再溝通,大人不要只有告訴孩子哪裡做不好,也要告訴孩子哪裡做得好,這樣才能讓孩子對自己有正向的評價。
延伸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