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產檢胎兒「突伸手比YA」! 胎兒七感發展歷程一次看懂!
嗅覺與味覺
尚未驗證,大約是懷孕初期開始發展
有些媽媽發現,自己懷孕前後的飲食口味喜好變得不一樣。這種改變是因為寶寶對特定氣味和味道的食物也有感覺嗎?答案是未知。事實上,針對胎兒味覺和嗅覺的相關研究並不多,及使胎兒的鼻子在15週左右發育完成,科學家也不認為胎兒期是有嗅覺的,因為子宮內沒有空氣只有羊水,而嗅覺的傳導須要有空氣和呼吸,胎兒在子宮內並不需要使用鼻子。
至於味覺的發展,科學家發現在羊水中注入糖水,羊水充滿甜味時,胎兒吞嚥的動作增加;若加入苦的物質,胎兒吞嚥速度就明顯降低,由此證實了即使還沒開始進食,胎兒對酸甜苦鹹有反應,而且更證實了,吃甜食是人類的本性喔!另外有學者認為媽媽懷孕時吃進的食物味道,胎兒會透過羊水品嚐到,所以想要孩子未來能不偏食,也許媽咪從懷孕時就要努力了呢!
運動覺(本體感覺)
尚未驗證,但懷孕第16週時應已開始發展
懷孕第16周就可以從超音波中看到寶寶抓抓手、抓抓腳、握握臍帶……等,再大一些,媽咪會發現有時東西壓在肚子上,肚裡的寶寶會有拳打腳踢想把東西移走感覺,這都代表著胎兒已經有本體感覺囉!有學者認為胎動較多的孩子,是比較健康也比較聰明的唷!

聽覺
懷孕第16週以後對聲音有反應
懷孕第8週開始,從超音波可以辨識出胎兒的耳朵外觀,但整個聽覺器官構造直到24週才發育完成。在16週的時候,胎兒內耳的聽小骨和聽覺神經系統已發展完成,使寶貝可以聽到血液流動的聲音、媽媽的心跳聲、媽媽腸胃蠕動的聲音、甚至來自外界的巨大聲響。
但你知道嗎?其實寶寶對外界的聲音,如爸爸的說話聲,是聽不太到的喔!除了因為隔著肚皮、衣物,媽媽的心跳聲、腸胃蠕動的聲音,以及媽媽說話時聲帶發聲透過體內傳導到胎兒耳朵裡的聲音,都比起外界聲音來說相對大聲,所以……其實胎教音樂是放給媽媽聽的,別花大錢買一堆媽咪不愛的胎教音樂,因為媽媽的情緒會影響賀爾蒙的分泌,選擇媽咪愛的音樂,才能真正影響寶寶的發展和情緒喔!

視覺
懷孕28週以後才發展
視覺是最晚發展的器官系統,懷孕第27週以前,胎兒的眼睛都是緊閉的狀態,張眼及眨眼的動作在27週以後才能觀察到,也就是說:在懷孕大多數的日子,胎兒都是閉著眼睛漂浮在羊水裡。27週之後,幸運的話可以用4D超音波看到寶寶在肚子裡眨眼的可愛模樣。滿33週之後,胎兒瞳孔開始有放大縮小的能力,這也意味著胎兒能對光做出反應,光線強時會縮小瞳孔,以保護眼睛不受強光傷害。不過,胎兒的視網膜發育還沒完全,及使胎兒能偵測到來自外界的強光,視力還是模糊一片。所以科學家也對「光線胎教」抱持「效果如何,不得而知」的態度。
胎兒的視知覺直到出生後,不斷的接受到外界的刺激才會逐漸發展完成,因此,對於新生寶寶,特別是早產兒,要注意不可以用強光直接照射他們的眼睛,以免傷害視網膜。
胎教有三件事一定要做
所以親愛的準爸爸媽媽們,在科學及醫學上,胎教有三件事一定要做:
1.準媽媽營養均衡,作息正常,保持好心情。因為胎兒及新生兒的營養攝取、生活規律、及情緒的穩定,都會受到媽媽的影響。
2.準爸爸體貼陪伴,可以降低媽媽懷孕的壓力,也可以轉移媽媽生產的焦慮。爸爸也可以提醒媽媽,正常的作息及飲食,讓媽媽不會迷失在蒐集太多的衛教資訊裡。
3.胎兒時期的多重感覺開發,要自然,而且藏在日常生活裡,例如媽媽爸爸對胎兒的溫柔說話互動,可能會透過聲音及神經傳導物質,讓胎兒獲得穩定的情緒感染;媽媽維持足夠身體的活動量,會刺激孩子的前庭系統發展,對未來肌肉骨骼的發展都是有幫助的;透過自然生產,孩子會歷經生平第一次很大的擠壓,其中的觸覺及本體覺刺激,也有助於寶寶的成長!
延伸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