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壓力如何影響大腦?四招化解孩子內在壓力 (文內免費領 壓力溫度計)
爸媽要如何判斷,知道孩子有壓力呢?
孩子表達能力有限,因此可能需要透過觀察孩子的一些表現來判斷孩子是否處於過度壓力的狀態,例如:
1.容易因為小事就哭鬧
2.情緒壓抑,不太開心
3.容易感覺疲累、倦怠
4.易怒、易生氣
5.不太喜歡參與活動,甚至退縮
6.持續專注有困難
7.睡不好
8.食慾改變(變小或變大)
9.常抱怨頭痛、肚子痛
10.容易緊張擔心、不知所措
一圖看懂!孩子常見的壓力來源
要如何協助孩子化解壓力呢?有四件事要做
一、教導壓力覺察
當壓力產生時,一定會有生理變化,例如心跳加快、肌肉緊繃、呼吸加快,甚至感到頭痛肚子痛等,基本上4歲以上的孩子,就可以教導孩子有壓力是什麼樣的感覺,而更小的孩子,則是需要大人敏銳的觀察力,覺察孩子是否在於一個有壓力的狀態。知道”有壓力”,接下來就是要知道壓力從何而來,可以透過”壓力溫度計”,記錄自己或孩子什麼時候有這樣強度的壓力,這有助於決定接下來的應變策略。
▲4歲以上的孩子,就可以開始練習用這張表 (點此免費下載:http://i.lekid.co/4qjlz8)
二、學習緩解壓力的方法
前面提過,當壓力產生時,人會處於一個「戰、逃跑或僵住(fight、flight、or freeze)」的反應,所以孩子會”易怒反抗”(戰)、”跑掉或躲起來(逃跑)”或停格不動不說話(僵住)”。為了避免孩子用這些不太適當的方式來處理一般的壓力,或避免孩子累積壓力致不堪負荷,因此要先教會緩解壓力。
每個人有效的緩解壓力方式可能不同,有些孩子會選擇紓壓小物,有些孩子會選擇感官刺激的遊戲,有些孩子會選擇畫畫或運動,而大人最常聽到的方法就是深呼吸。不論哪一種,都建議大人先觀察孩子喜歡的方式,並跟孩子一起討論在什麼強度的壓力時,可以做什麼事情讓自己舒服一點,避免被都是「戰、逃跑或僵住(fight、flight、or freeze)」的反應所控制。
三、聊聊天、支持與陪伴
長期存在的壓力容易變成毒性壓力,因此要讓孩子的壓力有切斷的時候,例如孩子較大的壓力是在學校課業,那麼回到家,一定要有放鬆聊天的時間,可以聊孩子愛的寶可夢、卡通或遊戲等,轉換孩子的心情。
另外感到被愛、有人支持是緩解壓力最有效的方法,因此每天要有專心陪伴的時間。大人主動分享心事,說說今天的遭遇、感覺、感受,讓孩子學習並練習情緒、想法的表達,當孩子分享事件時,不要急著當法官判斷對錯,而是專心傾聽,並可以用”我們一起來想想可以怎麼辦”的句型,讓孩子覺得有人陪、不孤單。
四、訓練孩子問題解決策略
了解壓力來源,會緩解壓力後,更重要的是要解除壓力源或化解壓力,例如有些壓力是可以透過溝通化解的,有些壓力是提升孩子的內在能力就能化解,因此大人需要陪孩子一起找方法、奬勵孩子跨出第一步。而大人在跟孩子溝通時也要注意,常用”我們”來取代”你”,常用”可以”來取代”不可以”,這會讓孩子更願意跟大人溝通。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