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專心、容易分心?父母必知執行注意力訓練法
執行注意力包含三大部分
1.認知彈性(cognitive flexibility)
即心向轉移(set-shifting),指的是從一個想法轉換到另一個想法的能力,或是能同時擁有多個想法。
2.自我調節(self-regulation)
即自我控制(self-control)、意志力(willpower),指的是有能力去監控和調節認知、情緒及行為。
3.後設認知覺察(metacognitive awareness)
去中心化(decentering)、再覺知(reperceiving),指的是在一個想法中,能從主觀的觀點轉換成由客觀的觀點看待。
當我們將注意力放在情緒上時,自然就會影響學習時的注意力表現,設想人的注意力是一個定量,當覺得學習過程中有壓力、有困難、具挫敗感時,注意力有一大部分放在這些情緒的議題上時,自然”學習”這件事能分配到的注意力就少,因此表現出的行為就是”不專心”。
執行注意力就像廚師要完成一道菜最後的調味一樣,哪個部份的”專注力”要多放一點,那個部分的”專注力”要少放一點,調節不同,表現出來專注力行為自然不同。
要如何增進執行注意力?
1.練習擷取重點:
例如聽完繪本後,試著重述故事,然後練習濃縮再濃縮,大孩子可以透過作文限制字數,來練習提綱挈領,例如700字的故事,濃縮成200字,甚至50字。
2.找到共鳴處,誘發動機:
有些孩子會對自己感興趣的事(ex.玩遊戲)就很專心,但覺得自己不行的事物(ex.課業)就容易分心。這是因為他們主要原因是對自己沒自信,因此影響學習動機,這種怕失敗的情緒,會使執行注意力無法專注在該處理的事情上。
因此可以透過獎勵機制,或是和孩子討論,一起找到學習或課業中,能讓孩子感到有趣的地方,誘發動機後,孩子的專注力才不會被其他情緒影響。
3.給予管道,適當滿足:
例如上課想到有趣的事,可以讓孩子知道只要現在能忍住,最後5分鐘可以讓孩子盡情分享。
4.鍛鍊預觀能力:
也就是讓孩子去猜想結局,引導孩子思考,如果這樣子做會有什麼結果?這個故事中的主角,結局會是什麼?從這樣可以練習他們的後設認知覺察,客觀看待事情。
5.自我覺察練習:
閉上眼睛,想想現在聽到了甚麼、感覺到了甚麼、在想甚麼、心情如何……
6.利用溫馨提醒小memo:
像是讓孩子自己用便條紙,寫下分心時可以怎麼做?然後將這些便條紙貼在鉛筆盒、或是書桌前,當他們注意力跑掉時,這些memo就會提醒孩子自我調節。
7.善用桌遊教具輔助:
很多研究都證實,玩桌遊可以提升學習專注度,將桌遊融入教學中,也對孩子的學習動機有幫助。天才領袖幫大家整理出幼兒與兒童適合的-訓練專注力桌遊,可以參考:從遊戲中訓練專注力,專家推薦教具一次看。
對孩子而言,專注力不好將直接影響到學習效率,如果孩子不專心的現象,經常造成父母或老師的困擾,建議要尋求專業課程協助~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