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小孩明知不可以還去做?背後8原因解密孩子心理
很多時候小孩常常會有這種行為,明明知道不行打人、上課不能講話、知道別人不喜歡,但卻還是會不做;做完被大人罵了之後,又說他知道不可以這樣…。那既然都知道不行,為什麼還要去做呢?這樣到底是什麼能力出問題?是故意要挑戰大人?還是真的控制不住自己?
孩子明知不行還去做 常見10行為
1、明知道不可以打人 還是會動手
2、明知道不能拿 還是去拿
3、明知道不能碰 還是會碰
4、明知道上課不能講話還是停不了
5、明知道不能搶還是用搶的
6、明知道有危險卻一直挑戰規定
7、明知道要寫功課卻一直拖延
8、明知道別人不喜歡,還一直去弄
9、明知道會被駡,但都不怕處罰
10、明知道要守規矩,但就是講不聽
孩子明知道不可以還去做?背後8原因
原因1、解讀錯誤
當孩子對情境或對人的意圖判斷錯誤時,他們可能就會做出讓別人覺得,明明知道不行還去做的事。例如「媽媽在講電話,小聲一點」,理論上的解讀應該是「在媽媽講電話的這段時間,我都要小聲一點」,但如果孩子的解讀是「我現在要小聲一點」,他可能會當下小聲,但過幾秒又會開始大聲,媽媽便會覺得明明你就有聽到我叫你小聲,為什麼講不聽、知道不行還去做?
可實際上,孩子這一方也覺得無辜,因為自己真的(當下)也有小聲呀!所以當我們在對孩子下指令時,要訓練孩子的訊息處理能力,可以請孩子重述爸媽剛剛的指令,確認孩子的理解是否與大人的意圖相同,並引導正確理解。
原因2、想試試看
有些孩子,尤其是4-6歲的小孩,他們這時行為能力越來越強,很喜歡新奇的東西,有強烈的探索意圖,想要探索的範圍也更大,相對的也更容易闖禍、惹麻煩。這個階段的孩子正是「控制衝動」能力的發展階段,又有著冒險犯難的精神,所以當你說「不要碰」時,他想的是:「碰一下又不會怎樣」;這時你如果還一味禁止,他當然不聽!
原因3、警醒度不足
大腦警醒度也就是我們一般說的「精神狀態」,當警醒度不足時,就像是大腦還沒開機一樣,孩子會無法有效處理環境中的訊息,也不容易即時做出反應,這時候就容易會發呆、恍神、不守規矩的狀況會很多,甚至缺乏安全意識而發生危險。所以這時孩子如果明知道不可以還去做,不是他們故意挑戰大人,而是大腦警醒度過低,正在恍神、注意力不集中所致。
若孩子容易警醒度不足,要注意他的睡眠是否有問題,現在學齡前兒童就寢的時間越來越晚,根據日本兒童健康協會統計,學齡前兒童的睡眠時數,相較於三十年前,足足減少了一小時。平時可以透過一些教材,教孩子了解睡眠的重要性,養成準時睡覺的好習慣。
另外也可以多做「前庭覺活動」,來使警醒程度正常化。例如改變頭部位置、加速度、旋轉等,像是跳彈簧床、跳高取物、俯衝與加速度的遊戲都可以促進前庭覺活動。
原因4、過去經驗
孩子一直都在經驗中學習,對於某些不適當的行為,如果他過去有成功的經驗,便會認為這樣做也沒什麼大不了的。像是以偷拿東西為例,他明明知道不能把同學的東西帶回家,但若是他曾經拿走一次成功之後,心態上便會覺得不告而取,並沒有造成多大的問題,所以這樣做應該沒什麼大不了。
另外,如果他偷拿之後有被爸媽發現,受到爸媽一頓責罵,但是這個懲罰中,孩子接收到的只是大人的情緒,他就會把耳朵關起來,以致沒有將懲罰與錯誤行為連結再一起,這樣的行為未來就會再繼續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