訓練孩子感受的心,比孩子聽話更重要!
4. 務必了解孩子為何會這樣做,以及共同討論解決方式。舉個例子來說,有個媽媽跟我說,安親班老師又抱怨孩子在地上爬,我也已經跟他說不可以了,他還是常常這樣,我反問媽媽,那你有問過孩子為何想在地上爬嗎?媽媽說沒有,不管什麼原因都不可以呀!結果我反問孩子,孩子才說因為心情不好時在地上爬會覺得很舒服,因此接下來,我們和孩子共同找出其他會讓心情變好的方式,而且也是老師同學都能接受,不會干擾大家的方式,問題就解決了。
教孩子同理,比告訴他「不可以」重要!
兒童行為學實驗發現,14個月大的嬰兒就會嘗試主動幫助成人拿取物品,幼兒還會對幫助他人的成人表示出更多喜愛。
越有同理心、越懂得幫助他人的孩子,具備較好的社會適應能力及人際關係,不管在學校、在社會、甚至長大在職場,都會有比較好的表現。跟智能和體能不一樣,同理心的發展是須要學習的。
而要孩子真正設身處地,站在對方的立場去體會別人的心情,必須要經過成人的解釋,教導才可以全面發展。未來的教育,不是要孩子變的多資優,而是要讓我們的孩子,成為一個個能同理別人的人。頭頭是道的孩子不難練,能體會別人的心情感受的人,最難栽培。
現在的爸媽很擔心一件事,孩子總能頭頭是道講道理,但說出來的話很傷人,很沒有感情,孩子們自己卻沒有發現!
五個方法,教孩子變成能同理的人!
1.父母以身作則,成為孩子的榜樣
2-5歲是發覺和培養孩子同理心的黃金時期,應該多讓孩子和同齡人接觸,在與同齡人的矛盾(哭哭鬧鬧)中,明白別的小朋友也有自己的愛好和喜怒哀樂。
同時,父母是孩子成長的榜樣。俗話說:「言教不如身教」,道理說得再多,都不如父母身示範來得有效。
2.引導孩子認識情緒
要小孩懂得體諒別人的感受前,首先要讓他認識不同情感的名稱。父母可以針對小孩的行為作出說明,給每個行為所帶來的情緒反應作標籤。
小孩也須要知道負面的情感,畢竟現實生活裡是兼具了正、負面的情感;所以不要害怕去指出小孩不體貼的行為。妳可以溫柔、冷靜的對他說:「你剛剛說話的口氣好兇,媽媽很傷心,很害怕喔!」清楚的讓小孩知道他的行為會給別人帶來不同的感受。
3.鼓勵小孩說出他們的感受
也許孩子還不懂每個情感背後的原因,但是當他們想要說出心裡的感受時,父母必須要認真的聽他們說,讓他們知道我們在乎他們的感受。
如果小孩太小還不懂得說出來,父母可以鼓勵他們利用情緒卡,指出他們當時的感覺。父母也可以說出自己對小孩的感覺,讓他們了解自己的行為會給別人帶來什麼影響。
同時也可以讓小孩知道成人一樣有情緒,有感覺;怎樣去應對負面的情緒是小孩必須學習的課程。
4.多讓孩子接觸人群
家長應多讓孩子與人群接觸互動,從生活中累積同理的經驗,像是平時帶孩子到公園玩樂,當孩子觀察到其他小朋友因玩不到遊樂設施而難過時,父母便可以幫孩子描述感覺,例如:「我想那位小朋友玩不到遊樂設施一定覺得很難過」
5.從遊戲繪本中互動,學習同理他人
有些小朋友的自我中心意識較強烈,父母也可以運用繪本幫助孩子標示感覺,也可以透過角色扮演的遊戲,讓孩子學習站在他人的立場思考。角色扮演遊戲確實有助於培養同理心,例如:孩子與玩偶進行角色扮演的想像遊戲,藉由不同角色之間的彼此對話,使孩子有機會轉換不同角色,並練習以他人的立場表達感受。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