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敢表達,遇到困難不會說,原因及教法大解密
在社交場合中,孩子都不好意思跟親友打招呼;或是在學校很慢熟不敢表達,碰到困難又都不會說,以致孩子碰到挫折了,媽媽卻都不知道。
這種不敢說、不敢表達的孩子,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別再指責爸媽教不好了,其實因素有很多!讓我們一起來看看:
小孩在外不敢表達?常見10行為
1、遇到困難不會說
2、不敢跟人打招呼
3、對新環境很慢熟
4、在外面講話很小聲
5、做不好容易緊張
6、社交互動弱
7、常常不敢嘗試新事物
8、遇到挫敗容易退縮
9、常常當機不知道該怎麼辦
10、在人前不敢表達
你的孩子有3項以上嗎?今天這一篇不容錯過!
孩子不敢表達,遇到困難不會說的6大原因
1、個性敏感>>預期自己做不到
高敏感的孩子,大腦解讀各種資訊時,常偏向較敏感、較負面,所以很容易因為旁人的一個眼神、路人的一個舉動、爸媽的一句無心話,就悶悶不樂,甚至焦慮緊張或大發脾氣。
當他們碰到困難時,常會預期自己做不到,因為心中覺得自己能力不足,擔心會達不到目標。也會因為過於在意別人看法,覺得將困難說出來,會讓自己出醜,讓他人覺得自己能力不夠,所以就會變得不敢表達。
2、不會表達挫折
A、情感表達差
情感表達有障礙的孩子,會擔心他做了一個動作、說了一句話之後,不知道別人會做出什麼反應回饋;他擔心自己沒辦法接球,索性就不要互動,躲在自己的圈圈裡。而且,在眾人面前表現,有很多不能預期的因素,跟在熟人面前差很多,會讓他很害怕。
因為情感表達能力差,所以不會表達自己感受,在遇到困難時,他們也無法將目前心中的感覺,清楚呈現給其他人知道。當然更不用說,要抽象的用語言說出此刻感覺,以至於在旁人看來,會覺得他們碰到挫折,卻都不會說或不敢說,實際上是情感表達出問題了。
B、語言能力差
另一類孩子是語言表達能力不足,他們即使心裡明確感受到挫折,感受到不舒服,但是卻說不好前因後果,無法用語言正確的組織出想表達的意思。或者是他們再提取記憶、組織語言的過程中,已經忘記當時發生的事,也沒辦法將挫折清楚說出來。
3、膽小害怕
有一些孩子因為很害怕犯錯、做錯,他們就會竭盡所能地控制狀況,盡量不去嘗試新事物,以確保能夠成功。或者他們因為怕做錯就預想太多、過度謹慎,導致常常覺得很緊張,也就會比其他同學更不敢說,不敢表達。
4、教養方式不對
父母的教養習慣,也會對孩子社交表現造成影響,如果大人很多控制型教養,幫太多做太多,都要孩子聽自己的做,導致他們缺乏自己動手做,自己動腦去思考的問題解決力。當進入社交情境中時,他們就容易感到焦慮,較無法獨立面對人際互動。
所以應該要用自然情境,引導孩子表達;不要用刻意的鼓勵,去過度引導孩子,當他們覺得你越刻意,他反而越會退縮。
5、害怕被處罰
有的孩子因為在過去,有被處罰的負面經驗,像是跟爸媽說了自己上課聽不懂,結果發現原來是一直分心,反而遭到一頓臭罵。多次下來,如果有太多被處罰經驗,他們就會有不要做就不會錯的心態,碰到困難時便乾脆都不說,但這樣通通放心裡,其實對孩子的心理會造成負面影響的。
6、擔心後果
但有些孩子,明明也沒有很多被處罰經驗,他們仍然養成不說的習慣,為什麼?因為他們個性上,容易想得太多,常預期結果會往不好的形勢發展。他們會擔心將挫折說出來,會不會發生什麼事?會不會被笑?會不會……。這種孩子需要爸媽多一些正向引導,多點鼓勵來增加他們的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