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暴哭不一定是脾氣壞,有可能是社交障礙
即使有口語的表達,也會發現孩子使用的語句較為簡略、缺乏變化及想像力(缺乏假扮性遊戲的語言內容),也缺少情感,常會出現如鸚鵡般仿說、電報式語言(句子的組成多為名詞)、代名詞反轉(像蠟筆小新說”你回來了”)等現象。
他們很憨直,不太能理解話中話或暗喻,例如”你吃飯了沒?”,孩子可能會一直告訴你,”我先跟你說我今天中午是吃麵!”。
2.侷限地、重複地行為模式、興趣或活動
對於遊戲、生活習慣有自己特別的規則和興趣,且缺乏變化,甚至會對變化產生極大的情緒反應,無法接受。
自閉症患者也可能對於按按鈕、開關門、旋轉物品(所以孩子普遍很喜歡車子的輪子)等重複性的行為特別著迷,也可能會出現搖晃、旋轉身體、拍手等的刻板行為,或者可能特別喜歡數字、符號或發光的東西。
每個自閉症患者的症狀都不太一樣,而這些症狀特別會發生在人際關係、語言表達及行為模式上。
常見的症狀包含:迴避與他人的目光接觸、詞句內容單調、鸚鵡式的模仿人說話、對外界刺激的反應過份遲鈍或敏感,也可能著迷開關門、旋轉物品等重複性的行為。
根據統計,自閉症患者有70%-75%的症狀,伴隨著發展遲緩或是智能不足在過去,臨床上自閉症通常都會至少三歲以上才會確定診斷。
但其實現在國內外都已經認為這樣的年齡限制應該要下修,其實三歲以下的寶寶,若有下列的特徵,就要提高警覺是否有自閉的傾向。
階段式訓練,協助孩子增加社會互動
1.多用繪本及玩具引導眼神接觸
有自閉傾向&徵候的孩子,不太習慣看人,因此搭配孩子喜歡的繪本、玩具,增加互動及眼神接觸的機會。
2.與孩子多說話與交流,幫助孩子表達正確需求
當孩子不擅於言辭表達自身需求,或文不對題、一直重複某句話的時候,平時可從日常生活中,多以對話的方式練習,讓孩子學會正常的需求表達方式。
例如,當吃飯時,孩子特別喜歡某一樣食物,不要馬上放入孩子碗中,可以等待孩子表達,並多溝通,讓孩子學會口語表達或情緒。
3.給孩子一個「預告」的時間
這類型的孩子,多半不太能接受非預期的突發狀況,一不如他的預期,就會生氣及大哭。所以在做任何事情前,可以簡單向孩子告知接下來可能會發生的狀況,建立孩子的秩序感。
4.接受專業評估
如果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眼神互動及對人的反應能力,一直没有隨著年齡而進步,一定要盡早接受專業醫療的兒童發展評估,獲得早期的建議。 預約評估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