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用孩子害怕的東西來嚇他,小心5歲前會信以為真
方法3、設定目標
管理學家和心理學者都曾經提出,設定目標對人從事某件事情來說會有激勵的作用,如果目標設定的適切而有明確度(這次要疊15個積木)、也有一定的難度(上次才疊到12個),就會使孩子比較有動力去執行,也比較知道該如何執行。例如:蒐集多少積木、要花多少時間、是否需要人手幫忙…等,成功的機會也會因此提高。伴隨而來的成就感則會提高動機,使孩子下次要再挑戰更困難的程度時,反而會產生興奮及期待的感覺,這就是自我激勵的效果。
孩子有能力自己設定目標
你可能會感到懷疑,這麼小的孩子懂得設定目標嗎?其實他們是知道的,例如:給他一碗飯,問他什麼時候可以吃完,他可能會告訴你:「爸爸回來之前就會吃完。」其實這就是在設定目標。
爸比媽咪也不用擔心這些目標「看起來好像不是很誘人」,孩子不會真的去執行,因為孩子本身的天性就會有一種「想讓身邊的人高興」的心態。當孩子努力表現出你所期待的行為時,父母也別忘了好好鼓勵孩子,將好的行為維持下來。

方法4、建立執行力與行動力
許多爸比媽咪反映,孩子做事情總是拖拖拉拉、需要三催四請,除了自己喜歡的活動以外,總是表現得很被動、需要人協助,這就代表孩子缺乏執行力。
只會做夢,無法感到快樂滿足
孩子的畫畫作業,很多其實都是爸爸媽媽幫忙畫的,更糟糕的是,常常畫完之後還要被孩子為難:「一點都不像,某某某的爸爸畫得比較好!」但家長可曾想過,明明這是孩子的作業,為什麼要由爸媽來完成?不外乎是希望孩子的表現能夠高人一等,或是不相信孩子有自己完成的能力。
然而,這種「直升機式」的協助往往使得孩子認為,自己只需擁有做夢的能力,不需要有行動力;令孩子雖有超高的優越感,卻無法獲得腳踏實地的成就感。這樣的孩子,很難感到快樂與滿足。
方法5、培養毅力
勇氣當中也包含了一股「毅力」,如果以9大類氣質來談,就是所謂的「堅持度」,指的是設定目標以後是否能夠本著初心、徹底執行,而不會因為在過程裡面臨現實困難,就中途放棄。堅持度較高的孩子,在培養勇氣上已經有一些先天優勢存在,但堅持度低的孩子,家長也不必過於擔心,因為在後天教養的過程當中還是可以慢慢透過互動帶領孩子去調整和修正。
方法6、培養挫折容忍度
「挫折容忍度」與成功3要素(IQ、EQ、AQ)之中的AQ(逆境商數)有關,AQ是唯一完全不受先天影響、由後天養成的能力,培養的方式是提供孩子跌倒的環境、不過度保護孩子,使他們練習適應真實環境裡可能發生的各種挫折失敗,沒有人一生下來挫折容忍度就高,只有經驗多的孩子,才能堅強接受環境帶給他的洗鍊,完成最終的目標。
方法7、孩子越大,越要開始訓練自律
自律是指對自己的要求程度,以及能不能訂定一些規則,並且依此來約束自己的行為,它會決定孩子是否能在對的時間做該做的事情,例如:能否在其他小朋友玩樂的時候抗拒誘惑,獨自完成自己的功課。
有時候小朋友可能會很天真地對媽咪說:「我明天一定要早起,陪妳去買早餐,不生氣,乖乖吃早餐。」其實這就是小小孩自律的語言,因為他訂定的規矩不見得是可以輕鬆達成或很快就可以處理好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