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用孩子害怕的東西來嚇他,小心5歲前會信以為真
有些時候,孩子比較沒有勇氣,會怕東怕西,除了是天生個性使然,也有可能是後天教養造成喔,我們分齡來跟大家分析一下!
不同年齡孩子會害怕的事物
2歲前的孩子:怕規律改變
因為認知能力還在快速的成熟階段,很不能接受規律的改變,玩一下就要回來黏一下媽媽,感覺很膽小;或是突如其來沒聽過的聲音,會讓他們很沒有安全感,這些其實都是很正常的!
2-4歲孩子:怕具有想像力的東西
這個年紀的孩子開始有很多能力去探索環境,有時候比較好動頑皮,爸媽就會有比較多的恐嚇語言,想要讓孩子馬上乖乖,例如:再不睡就會被虎姑婆抓走、鬼最喜歡抓不乖的孩子回去了、怪獸會把不聽話的孩子吃掉…這些妖魔鬼怪的語言,這個年齡的孩子都沒有能力無法證實真假,會產生無比的想像,以及讓孩子害怕很久。有時候不敢一個人睡,不敢關燈,不敢自己去上廁所,社交退縮,變得很膽小沒有勇氣,跟這些鬼怪恐嚇的教養語言有很大的關係,爸媽一定不能隨時放在嘴邊。
4-6歲的孩子:怕連大人都怕的東西
這個年紀的孩子模仿能力很強,會害怕的東西,通常是連他周遭的照顧者都害怕的東西,例如媽媽怕小強,孩子也會受影響,變得越來越怕;家裡有人怕高,他也會跟著說他也怕,這個年齡的情緒感染能力很強,爸媽的必勝絕招是要淡定教養。
6歲以上的孩子:害怕的東西與同儕有關
學齡後的孩子,同伴關係對他們來說是很重要的,開始怕其他孩子不理他,怕他教不到好朋友,而且他的同學不喜歡的,他也會跟著不喜歡;他的同學有的,他也會想跟著有,不然就會怕輸人,這些證明了孩子心智已經開始成熟的像大人一樣,但在教養上,需要被引導的更有主見,不會人云亦云,怕的東西才會減少。
增加孩子勇氣的7種方法
如果孩子已經3歲以上,漸漸大了,也越來越懂事了,還是怕東怕西的,在教養上,爸媽該怎麼做呢?日常生活中也能培養孩子的勇氣嗎?我覺得有七個關鍵及方法:
方法1、自我管理
在培養孩子的勇氣時,首先要先讓孩子學會「自我管理」,所謂自我管理,白話一點就是「安排、照顧自己的能力」,包括基本的生活自理以及處理週遭切身相關事務的能力。
從生活經驗中了解自己
勇氣與設定個人的理想、目標息息相關,然而,一個沒有任何生活自理經驗的孩子,又如何能夠了解自己的能力、興趣在哪裡?「我們在帶孩子玩遊戲的過程當中會發現,生活自理經驗豐富的孩子,特別了解自己的專長與喜好,也更懂得如何設定具挑戰性而自己也能達成的、恰如其分的遊戲目標。」
方法2、自我認識
由於勇氣是一種「了解自己能力並挑戰它」的意念,因此,孩子一定要對自己有足夠的認識才有可能產生,從孩子日常生活的活動及遊戲當中,爸比媽咪需從旁觀察孩子,因為「自我概念」的重要來源其實來自於別人的回饋,如果父母能發覺孩子的優勢,告訴他:「我發現你有一些地方很棒!」並且帶他做一些自我覺察和討論,孩子對自己的認識會更加深刻。
覺察優勢帶來積極態度
了解自己的優點能幫助孩子自我肯定,因為自信本來就不是在所有面向上,都要表現很得棒才會產生,而是知道自己雖然有一些劣勢,但也有一些專長,因此當面對自己的劣勢時,不會感覺自己一無是處而沮喪或逃避,而是知道怎麼樣在自己有選擇權或機會的時候,正面積極地把自己的優勢能力發揮出來。例如:「我的數學雖然不好,但我的國語很好,所以雖然數學的分數比較低,但我可以去參加作文或演講比賽來彌補。」
(下一頁繼續,增加勇氣的7種方法)